记得前段时间看到过一则新闻,说是今年1月末,也就是正值一年中最冷的“大寒”节气的时候,南京北极阁本该在10月份才开花的秋桂竟绽出了朵朵花蕾,一时间引得游人络绎不绝,大家纷纷拍照留念,啧啧称奇。然而,在游客们惊喜地嗅着花香的同时,却没有嗅出这种气候异样的预示。
其实,这则新闻只不过是近年来气候不断变暖的一个直接的证据,同样的事情其实每年都发生在我们身边。像我一样家在北方的人或许都有感触,那就是冬天里,雪已经越来越少了。从小时候冬天经常飘飘洒洒几天的大雪到高一时候勉强可以打个雪仗,再到大一大二时家里每年只下三场小雪,暖冬已经走得越来越往北了。
当然,大家的如此反应其实也是正常,因为大家似乎对一年一年冬天不断变暖都已习以为常,出现前述般冬日花开的现象只不过是诸多平常事中的一点点小意外罢了。我当时是同样的想法,对这则新闻也只是感觉惊奇,并没有考虑到太多,虽然作为学生我早已经熟知温室效应这个词和这些事。看过《不可忽视的真相》,一部纪录片而已,却促使我从更深层次思考这个问题。
同样再分析类似的问题,比如极端的异常天气。拿北京来说,灾难性的气候灾害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频率发生着:2001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降雪,导致全城交通瘫痪;2004年,仅仅两小时的暴雨,北京几乎全城都沦为泽国;2005年,20年未遇的强冰雹袭击京城,成千上万辆汽车被砸得坑坑洼洼。对于如此种种,再仅仅用“天气异常”、“天公不作美”之类的词来解释已经行不通了。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主任刘洪滨用一句话说明了原因,而这也正是《不可忽视的真相》所关注的:极端天气的增加主要根源在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世界范围的,让我们把眼界扩大:全球冰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萎缩,海平面在上升,台风飓风频繁登陆,动植物死亡率增加,各种极端的灾难性天气频繁出现……有人或许对这些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抱有疑问,认为很多都和我们的生活毫无关系,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我可以毫不犹豫地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比喻全球变暖的危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前负责人之一、英国气象学家休顿曾警告说,“全球变暖的利剑就向恐怖主义一样没有国界,它以各种形式在全球各地引发危机,这些形式可以表现为热浪、干旱、洪水和暴风雨。”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看,气候变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去冬今春我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其中华北中南部、东北西南部偏少5—9成,华北、东北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而北方地区出现了10年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沙尘暴过程。这些都说明了气候变暖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并可能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性后果。
气候变暖会对人类生活带来如此多的负面影响,我们自然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加剧。正如我们所熟知的,科学研究已经基本确认,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温室效应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代价。当然,虽说工业企业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元凶,我们仍然可以为减轻温室效应做出自己的贡献,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碳的排放对温室效应的加剧也有极大的影响。以空调为例,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四分之一以上,而其中一半是空调消耗掉的,通过换算得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十分惊人的。也就是说,这么多年来,地球的气候在人类一点一滴的活动中逐渐变暖,我们每个人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理由也有责任来为减轻温室效应、防止气候变暖加剧做些事。
我们几乎每个同学都了解温室效应的原因,也知道自己应该为减轻温室效应尽一份力,但是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应对全球变暖,我们能做些什么?专家们的答案是: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选择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小看身边的这些小事:研究表明,如果汽车少开一公里,平均可少排放二氧化碳二百二十克左右;将学校一个自习室里的空调温度冬天调低2摄氏度,夏天调高2摄氏度,一年的减排量就将近两吨。我没计算过学校里有多少个空调,如果每个空调每年少排放两吨二氧化碳,那么……很明显,这将是很可观的一个数字。这些小事,如果每个人都知道并且加以注意,那么我们就是为减轻温室效应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又是一个冬天,我不知道家里下过几场雪了,但如果温度这样以这样的速度一年年地继续升高下去,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或许就只能从他们前人记录下的文字和影像里见到雪了。似乎很难想象这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也不会知道如果真的变成这样他们会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态,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从你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别让冬天不再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