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新学年伊始,在七月流火的天气中,伴随着新鲜、激动、不安等等复杂心情步入大学新环境的同学们又遇到了哪些困扰呢?
近日,中文系心理健康协会为了解同学们的心理动向,对大一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同学们的思想有了直观的了解。
在“如何评价你半个月以来的大学生活”这道题中,近四分之一的同学都选择了“与预想有很大差距”。但是究竟差在哪里,或是他们想追求一个怎样的环境,想象中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怕是自己也说不清。这源于心理认知的失衡。事情本身往往无所谓好坏,苦恼常来自于不合理的认知角度。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是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我们怎样调节自己的心态。借用哲学家的说法:万事万物都有内在的因果联系,随缘是一种大智慧,不能改变的事情就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看待。抱怨对解决问题是没有实际帮助的。如果一个人总是带着无奈、怀疑、忧郁的心情去生活,那无疑是在煎熬生命。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是保持良好心境的妙方。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生活微笑生活就会对你微笑,保持良好的心境,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进入大学,同学们首先面对的是学习方面的的巨大变化。此次问卷调查约28%的同学感受到了来自学习方面的困扰,明显超出预想。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因为这很可能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很可能是一个人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对已经较成熟的思想、较定型的价值观进行再塑造,进一步完善的成长历程。而大一则是建立基础知识体系的黄金时期,也是提高自身修养的预备时期,在整个大学期间尤为重要。进入大学后,学习目标的缺失让不少同学倍感空虚。许多同学把高考看作是黑暗隧道的出口,一旦通过,就不知道要走向何方。在高层次目标尚未建立之前,茫然若失感在大一新生中并不鲜见。另外,大学期间,授课模式的转变使同学们受到的管理相对较少,有了一定的自由空间。乍一脱离了紧张气氛的同学们对此不免无所适从。较为松散的班级关系同样让许多同学心里没着落,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不习惯没人管。
如何由高中的“要我学”模式转变为大学的“我要学”模式,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不妨给自己制定几个学习规划,或是培养一项自己之前向往了好久却没有机会实现的爱好,避免出现空虚感。毕竟,“艺不压身”,一项能突出自己的特长也可为以后的发展增加一个有力的砝码。同时我们还需及时与老师及家长沟通做好疏导,缓解孤独感和焦虑感,加强自制能力,多进行自我暗示,懒惰思想滋生时及时暗示自己自律,避免因大学学习氛围相对宽松就放任自己逃课、通宵上网等不良行为。
当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同学们必须树立中长期目标或者说远大的理想,甚至对人生、职场生涯都应该有一个良好的规划和设计,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自己的确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和自觉意识,不妨多参加一下大三、大四学生才参加的各种见面会、洽谈会等,或是找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和老师们多谈谈,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指向性,这样以来就不用老师或别人天天盯着你,你每天就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了,而不至于出现无所适从、荒废时日的结果。
谈到人际交往,这似乎是许多90后们无法逾越的鸿沟。此次调查显示,大一新生们在这个问题上同样不能免俗。“社交恐惧症”也因此位居新生出现的各类问题之榜首。对于问卷中“选择你认为大学生最需要辅导的心理项目”这一问题,53%的人选择了“介绍一些为人处事经验”,大学生中因为人际关系不良而痛苦者在不良情绪者中居首位。调查发现许多新生想家,但不是想念父母,而是无法与同学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他们会用自私、无聊来形容同学关系。这就暴露出大一新生们人际交往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大一新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都受到长辈的宠爱而事事惟我独尊,到大学里远离了父母的庇护,事事都需亲历亲为,大家共同生活在集体宿舍里,不同个性不同习惯的同学就需要相磨合,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交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需求,它不仅是利益和物质的交流,也是思想与情感的交流。与人交往,既是心理生理的需求,也是社会生活中的需要。语言才是推动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首要工具。无论是和同性或异性交往,都可以对自己的思想、心理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促使自己成长。人际交往中出现“恐惧感”根源还是由于对自己,对交往对象的不信任、不了解,人为地制造障碍。这更需要我们走出象牙塔,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锻炼自己的能力。
大一新生要克服“社交恐惧症”,首先,应端正态度,克服在家做“小霸主”的骄横和自私,不能目空一切,遇事和同学多商量达成一致,彼此分工、互帮互助,在交往过程中增加对彼此的了解增进感情从而增强信任感。其次,要学会包容,宽以待人,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在集体生活中相处融洽。再次,独生子女主动性都较差,容易形成孤僻自闭,因此大学期间是塑造自身性格的良好时期,远离家长骄惯的环境,主动与同学们谈心交流,大家有意识地取长补短,非常利于良好交际能力的锻炼。
同学们步入大学,环境相对开阔,还容易出现自我价值感的丧失。大一新生希望自由和独立,做一个真正的成年人,不希望受到很多约束。他们对“应该的自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习惯了自己总是佼佼者,把自己定位为“最好的”。大学教育属于高等教育,高考是一种择优选拔型考试,进入同一个大学学习的都是学习成绩旗鼓相当的一部分同学,并且考入大学的同学大都在高中时学习较为优异,受到老师同学的重视,但进入大学开始都不分上下,面对的是大学里同样紧张的学习生活:一些同学很快就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分数上”最优秀的学生了,而生活上突然没有了父母的照顾,很多事情变得毫无头绪。有的因为从第一的位置降到所谓“差生”的行列或者看到别人的优点自惭形愧,甚至嫉妒别人。适应能力较差的同学此时就会出现很强的荣誉感消失、自我价值感丧失等落差,严重的会自暴自弃,沉溺于网络而荒废学业。因此大一作为过渡期,对我们以后的大学学习生活影响很大。
新生们应予以充分重视,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严格要求自己,按时上课和作息,充实课余时间,可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拓宽专业知识,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挖掘自身潜力,同时应不断给自己树立短期目标,不断实现短期目标的过程中努力完善自己,找回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
在调查中还发现大一新生中不少同学存在,有些男生或女生在异性同学面前胆怯、害羞、不敢发言等,更不用说让他们相互沟通了。这主要由于一些家长和老师教育不当,没能对孩子与异性朋友交往进行很好地引导,一味让孩子远离异性朋友致使一些同学害怕甚至抵触与异性同学交际,殊不知这都不利于这些同学的全面成长。大学时代校园生活自由支配时间增多,男女同学接触的机会也增多,此外远离了家长的监督,学生更为自由,因此学生在平常的交往中很容易出现感情问题,一方面老师和家长应给予大一新生更多的关注,观察他们的反常变化,及时对其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同异性同学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大一新生自己也应勇于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大方地与异性同学交朋友,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等,这样更有利于形成开朗的性格,锻炼自己同各种各样的人交际的能力,为以后更好的步入社会积累经验。
调查中还发现,3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自信心不足的问题,贫穷、成绩、无能、相貌平平,都可能成为自卑的原因。人无完人,夸大不足,就容易忽略优势,关注缺点,就容易忘记优点,这是人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心理习惯。许多同学都有追求完美的特点,大一新生应全面地审视自我,先找找你的优势和优点,再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目标,坚持从小事做起,付出努力,有耕耘才能有收获,逐步改变自己的自卑心理,做一个自信、自立、自强的大学生。
此外,天之骄子们虽然受着“象牙塔”的保护,却仍然时不时会受到社会各因素的影响和冲击。由于社会阅历浅,他们时常陷入这样的困惑中―――“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怎么才能解决好”“能不能快点找到问题的答案”……心智各方面始终处于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就造成了情绪上的动荡不安,对未来的迷茫等问题都还可以用不同的自我暗示法来调节,如自我意识调节、语言暗示调节、转移注意力调节、审美方式调节等。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才有利于身心的健康。
在调查中发现至少有12%的同学受经济问题的困扰,有的同学参加聚会、生日、外出游玩、聚餐等活动中,往往很不自在,大多数不是自己特别愿意去的,他们因为家境的原因,很想自己独处和多在学习上多用些心思,但又不愿和同学们脱离太远,尤其是如何处理通宿舍同学的关系更应该引起重视。有的同学是不由自主地和其他同学有比较心理,往往产生自卑情结。其实,这些问题都好解决,主要是你的心态调整好,加强心理建设,建立其自己的思想系统和主管意识:大学期间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和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利用学校的良好环境和资料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成才做准备。至于除此之外的所有东西,你不要把它看得太重,我们只要能满足最基本的吃穿住的要求,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不在话下。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心理的成熟更需要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我们愿和大家一起经历心灵的成长,期待与大家的交流和互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