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后感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辣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文章主要讲了巴迪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习作的不同评价,这两种评价对其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及巴迪从两种评价中领悟到的爱。
课文以时间顺序谋篇,先讲巴迪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巴迪对"精彩极了"评价的反映是"得意扬扬",对"糟糕透了"评价的反映是"痛哭起来"。显然,这时候的巴迪并不理解父母的心。再讲巴迪几年后认识到父亲原先的评价是对的,当然受到母亲鼓励的他坚持写作,逐渐也得到了父亲有限的肯定。几年后,巴迪再看那首诗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最后讲巴迪成年后取得了成就,他深感自己有慈祥的母亲----生活中不断给予"鼓励",又有非常严厉的父亲-----生活中及时给予"否定"。成年以后,"我""越来越体会到"父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在自己的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否定"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我"不仅认识到两种评价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必要性,而且认识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看来截然不同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就是爱。
文章主人翁巴迪是幸福的,他在生活中有两位懂得教育的监护人,自己在成长的路上能够良性发展并拥有健全的人格。
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交通阻塞,经济滞后,由于人们渴望快速改变生活,80%的学生监护人先后外出务工,长则近十年,短则三年五载,平常对子女的监管也就落在爷婆身上了。在外的,通常每月按时邮寄金钱,好的偶尔通通电话;在家的爷婆也只能照管孩子的吃穿。心灵的交流,人格形成则是匮乏。在学校,学生平常有老师监管,算是"严(糟糕透了)"的一面。在家里,爷婆溺爱,是"纵(精彩极了)"的一面,然而,这是缺失的教育、不完整的教育;另外,再加上社会、影视等负面影响,长期下来,学校的正面教育受到严重冲击,那些厌学、逃课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学生不理解他人,处处以自己为中心对待事情,生活中稍有挫折,便止步不前。老师找其谈话,不接受教育,不理解当事人,可以说人格畸形发展,长此以往,最终受害的是孩子,失败的是教育,祸及的是社会。
作为家长,孩子是天下父母的明天,希望他们实现父母未曾实现的梦想;希望他们将来生活的比父辈好;至少也希望他们能够正常生活,不是社会的累赘。如今忙于外出淘金的父母们,留守在家的孩子得到更多的是金钱的安抚,失去的是心灵的沟通,缺失的是精神的慰藉。学校成了他们孩子的寄存处,老师也就成了他们眼中法定的看护人。对于学生来说,学校便不再拥有强烈的吸引,这也就是目前农村学校的令人担心的现实所在。在这个意义上,打工的挣得是金山银山,失去的确是孩子美好明天!
作为教师,在依法执教同时,要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要讲究方法、艺术,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具有高尚品德、健全的人格、强健的体魄,使之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校生活中,教育工作者遇到这类事情时可以说"精彩极了",先给学生以赞美和鼓励,然后就具体内容提出建议,指导修改,使学生在希望中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因为,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便是赞美。事实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巴迪也正是因为母亲一如既往的鼓励,才一直坚持写作,最终取得成功的。有教育专家说过:低估学生比高估学生危害更大。我想,这就是现在提倡的激励教育吧!很多事实证明:这种彻底的否定很容易对学生造成伤害,而使学生丧失信心,一个不自信的人将会一事无成。
作为现实社会,尤其是代表国家权利的行政机构,在严格规范公民享受合法权益的时候,更多时间应该督查公民践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情况。对于那些有悖于教育法规的应该严惩,逐渐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只有这样,教育才是完整的,社会评价才是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