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部长读后感
小说读罢,掩卷沉思,作为一介闲云野鹤,忽然有了一点想写一篇读后感的想法,以对当前的官场生态略作一粗浅之点评。
一、官场需要正视现实,切不可过于理想化。
数千年来,尽管儒家文化为农耕社会的中国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关于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的经典总结,但由于中国专制社会与人治社会的传统,儒家理想总是与社会现实有巨大的差距,即所谓的明规则与潜规则之悖论。因此,中国的典型儒家知识分子总是具有双重性格,在身为布衣时想“入世”以辅佐君王治国平天下,同时在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时又想“出世”而归隐林泉之下。也就是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由于历史的惯性,当今的中国随处还可看到传统社会的影子,如果过于理想化,则根本不能在官场中生存,更不用说下一步的发展了。这就如同柏杨所写的《丑陋的中国人》中所说,特别讲究“中庸”之道的中国社会如同一个大酱缸,无论是什么样的人进去都会被同化,如果不能主动或者被动地适合这一现实,不仅仅是难以生存,甚至还会遭遇被“逆向淘汰”的惨痛教训。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陈默,代理县长刚上任就严查矿难、惩治腐败而遭人暗算;副县长张子诚明知营救被泥石流卷走的群众可能会牺牲更多的人,在阻止无效后但不敢坚持揭穿上级的政治作秀,只能在再死7人后遭受良心的谴责;在网民揭露硫酸厂爆炸污染河水时,仍然要违背良心进行所谓的“辟谣”,而这本来就无异于政治上的自杀;最终只能由于为人正直、不能见容于官场而不得不通过自杀以明志。
二、宦海沉浮多变,官场命运充满变数而神秘莫测。
由于官场人物的升迁起伏属于任命制,与普通民众的民意基本没有关联,而是多受制于高层人物的慧眼识英才、弯打正着的政治站队以及各种偶然性因素,因此人们对于宦海的沉浮多充满了神秘感甚至会产生迷信心理,君不看官场人士中烧香拜佛、求天告地者总是不乏其人。在这部小说中,副县长彭一民在主持全县政府工作时,就非常厌恶因经济问题犯事的其前任的办公室的位置与摆设,就足可窥见一斑。
三、中国人情社会的传统使得上下左右社会关系不可或缺。
由于中国数千年的农耕社会的历史,特定的环境造就了中国特定的人情社会的现实。一个人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职场,如果不能打造出良好的上下左右人际关系而仅仅着眼于过硬的业务素质,不用说发展,恐怕连生存都成为问题。而打造良好的上下级人际关系,自然少不了必要的应酬接待、迎来送往。如何借公事之名行打造个人社会关系之实,特别是把握好酒场礼仪,是一门非常大的学问,对于初入职场者非常重要。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陈默为在评选省十大魅力县城过程中,不仅通过同学、朋友等关系与新闻界打造了良好的关系,而且还间接地与高层人士建立起了联系,同时也借机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为日后的升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多磕头、少说话、细观察、上手段是官场中人的必备功课。
由于中国社会特别讲究“中庸”之道,因此职场特别是官场中人一定要谨言慎行,也就是所谓的低调做人或者是“韬光养晦”,努力避免过于招摇而授人以柄。现在常说的“多栽花、少摘刺”其实就是清代官场中“多磕头、少说话”的完美翻版。同时,韬光养晦并不等于说只是要简单地学习姜太公垂钓,而是要多多观察时局、主动结识高人,必要时该出手时就出手,毕竟官场真的不是单纯的请客送礼,更不是所谓的“温、良、恭、俭、让”。在这部小说中,副县长彭一民在陇水县官场大乱中,为取得县长甚至是县委书房的职位,除了公开动刀子之外,拉帮结派、封官许愿甚至写匿名信造谣中伤,其利欲熏心之情跃然纸上。
五、在现实政治生态之下实现生存与发展之余,还是要做一些勤政为民之事。
诚然,中国的传统政治生态异常复杂,在此环境之下生存与发展着实不易,但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还是应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尽管在官场太过理想化不太现实,但毕竟在历史上或者在当代还是有一些如海瑞等为官清正廉并且敢于为民请命的好官。尽管中国的正史主要为统治阶层服务,但在儒家主流价值观之下我们并不能对于所谓的正史全盘否定。在官场中人的头脑中,公仆意识倒不一定,民之父母的意识恐怕不会少,但无论如何,上不愧天地、下不愧黎民的责任感还是应该有的,即使不能做到理想化,但至少力所能及地勤政为民还是可以做到的。其实,中国的民众数千年来已经做惯了“顺民”,对此还是非常宽容与理解的。在这部小说中,对此都有体现:副县长张子诚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岿然不动,在处理热带风暴“罗娜”灾情时,为了避免减少无畏的伤亡而直言敢谏,尽管最终没有被采纳,但毕竟无愧于良心;主人公陈默在国有企业“改制”中主动不蹚混水,在处理热带风暴“罗娜”灾情时能够尽职尽责,在副县长张子诚自杀后还能够履行承诺照顾好他的妻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