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逆差是什么意思,什么是贸易逆差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总是逼人民币升值,最充分的理由就是中国大陆贸易顺差太大,不过现在大陆三十个月来首次贸易逆差,三月份大陆贸易逆差了,人民币升值的理由站不住脚了。人民币可以适当贬值了,毕竟大陆是国贫民弱呀,币值升值受不了,下面解释一下贸易逆差是什么意思,什么是贸易逆差。
贸易逆差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以美元为单位的进口量高入了出口量。
贸易顺差就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互相进口与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额大过乙方的出口金额,或甲方的进口金额少于乙方的进口金额,其中的差额,对甲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顺差,反之,对乙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逆差。一般就贸易双方的利益来讲,其中得到贸易顺差的一方是占便宜的一方,而得到贸易逆差的一方则是吃亏的一方。可以这么看,贸易是为了赚钱。而贸易顺差的一方,就是净赚进了钱;而贸易逆差的一方,则是净付出了钱。
贸易顺差越多并不一定好,过高的贸易顺差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意味着本国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几年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对外依存度过高。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膨胀,给人民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也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是人民币被低估。这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比较简单的对策就是拉动国内消费。
简单地把中国在货物贸易中的顺差解读为中国受益,美国吃亏,是非常片面的。中美统计口径不一、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等原因都与中美贸易不平衡密切相关。
本月初,一份由中国商务部与美国商务部、美国贸易谈判办公室共同发布的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研究报告出炉。根据研究结果测算,2006年美国实际对华贸易逆差应在美官方数据基础上缩减26%。
造成统计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是原产中国的货物通过其他经济体转口至美国过程中的增值部分被计算为中方顺差;二是在对美加工贸易出口中,中国企业通常只负责接单生产,不掌控设计、运输、销售等环节,美方进口报关价格高于中方出口报关价格,进而推高中方顺差。
目前在美国有一种声音,将美国的失业率都归咎于中美贸易不平衡。
其实, 贸易顺差、逆差,和失业没有必然联系,这已经被很多数据所证明了,没有直接的关系。
现在美国失业率,实际上是由它美国的次贷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造成的,它和顺差、逆差没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和中国的顺差,它的大量的逆差,他的失业率和逆差没有必然联系,他和中国的贸易不平衡和失业也是没有联系的,主要是他本国的经济衰退和就业方面的问题,因为现在的失业率主要表现在华尔街的失业,和房地产业因为箫条造成的失业,不是从中国进口那些产品的行业上面失业。中美贸易逆差当中,还是表现在一些经纺产品、玩具等,所以说逆差和失业没有必然的联系,特别是和中国的逆差不是美国失业的根本原因。
这种东西很难导致出这种结论来,美国目前失业率比例是比较高的,但是美国那个结构是由于次贷危机,银行业不景气,裁员,导致的这种失业率上升的,而且美国的制造业跟中国的制造业,重合性很小的,所以从这一点上内在联系就不大。
人民币升值很难缓解美国的失业,人民币如果真的升值了,卖到美国的出口产品会提高,那就是美国的消费者会付出更多的成本来消费,即使中国产品出口到美国困难了,那么我们市场有可能会萎缩一些,那么由于美国不生产这些鞋、袜子这些基本的日用消费品,他同样可以从东南亚其它国家来进口。所以会导致失业率很高的这部分消费者付出更昂贵的生活成本,实际上不仅不解决他们的问题,会增加他们的生活困难。
美国很多想法是有一点冷战的思文,这儿出问题了,他只看到你那儿,好像你要调整,调整完有利于他,但是从带动他出口可能有利于作用,这是竞争力的变化,会拉动美国的出口,他可能从那个角度产生一些出口,但是你要说解决就业,这个必然的结论,联系比较小。
中美贸易问题根本是美国经济需解决结构性问题
中美贸易方面出现的问题源于美国经济特有的结构性问题,而不是源于汇率问题。
事实上人民币在2005年7月与美元脱钩后的3年内升值了21%。美国高盛公司的分析也认为,人民币汇率现在基本上已经合理,而即便假设人民币还被低估,其升值对解决美国贸易逆差的帮助也是很有限的。
美国外贸逆差涉及的对象众多,美国对近百个国家存在贸易逆差,而且其中大多为自由汇率国家。此外,试图用汇率来解决大国间的结构性贸易失衡是难以奏效的,因为这是有着前车之鉴的:1985年发达国家签署“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大幅升值,其结果是20多年过去了,美国对日贸易逆差依旧,而日本还在承受协议引起的资产泡沫带来的经济苦果。
美国的消费和储蓄行为模式是导致其贸易失衡的根本:去年美国私人消费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七成以上,而美国私人储蓄率为4.3%。因此,美国应该增加储蓄。
解决中美贸易问题的根本不是迫使人民币升值,而是在于从根本上改变美国长期举债无度、寅吃卯粮的做法,转变为量入为出、增加储蓄。
美国消费者举债无度其实是在“扬消费、抑储蓄”政策下的选择。要从根本上提升储蓄率,必须从社会保障、贷款制度及监管、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多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