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外阅读的发言稿
本周三下午,全校教师在多功能厅召开课外阅读推广会,李校长主持会议,范老师、李娜和我分为一组,我们的发言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范老师和李娜针对经典诵读介绍读什么和怎么读;第二部分由我介绍对课外阅读的点滴想法。以下是本人发言内容,不算是发言稿,只是自己一些粗浅的想法。
各位老师:
下午好!
近几年来,我校的读书活动搞得如火如荼,我们的老师也充分认识到阅读给孩子带来的巨大改变,我认为,开设课外阅读交流指导课是推动语文教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学生的迫切需要。历史的经验充分说明,“多读”是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课外阅读,分别确定了小学1—6年级的课外阅读量,要求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迅速提高,对于扩展阅读教学的资源、打破封闭的课堂教学格局、增强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推动课外阅读活动持久的进行和不断的发展,我认为有必要在1—6年级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然而在小学阶段,课内精读、略读的文章只有三百多篇,不超过40万字;如果小学生只读这些课文,是无法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的。
1、什么时间上课外阅读交流指导课?
每周固定一节阅读交流指导课(或两节),这节课不受任何因素的干扰,若因特殊原因上不了,会在下周补上。
2、上课外阅读交流指导课的时间从哪里来?
作为我个人来说,我一直抱怨学校给语文课安排的课时有点少,因为我们的语文要干很多事情。一至三年级,既要学A书,还有B、C两本书,四年级、五年级,我坚持给学生订购了一本与A书相配套的同步阅读,也会占用课堂时间。这学期这本书因为没有货,所以只好搁浅,但从一年级到现在,与学生开展同读一本书的交流一直没有停歇,也正是看到了它给孩子们带来的益处,所以坚持了下来。(课型??)
但不得不承认,这种坚持是需要有牺牲精神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得从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挤时间,也就是说必须改变我们以往在课堂上讲啊讲,嚼啊嚼,带着学生悟啊悟的课堂模式,能少讲的少讲,能不讲的不讲,把讲的时间留出来让学生读更多的课外读物,从更多优秀的读物中品味语文的魅力。
但我认为,要想在课堂上加大学生的容量,前提是学生能够阅读,也就是要扫清文字的障碍。值得庆幸的是,语文课题实验班的孩子在一二年级就已认识了2500常用字,并在记诵古蒙学作品的过程中认识了许多不太常用的字,阅读书报已基本没有文字障碍,可以说孩子们驶入了自由阅读的广袤天地,于是中年级的阅读教学就可以踏上快速直通车——也就是一节课给学生大容量的阅读,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读到更多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说实话,一开始,我并不懂得如何在一节课上给学生那么多文章去读,因为我发现我这样做很多时候是失败的。有时刚讲第二篇,就已下课了,有时一篇还没讲完就下课了,根本无法完成一节课讲多篇的任务。后来发现,失败只怪自己,因为我不敢,我不敢一篇课文只让学生读一读就了事儿,也不敢不去讲考试中可能出现的题目,万一要考怎么办呀。这样的时期折磨我好久,甚至有时被发现在改练习册,在黑板上给学生抄古诗的意思等等。后来去南山学习,读了一些名家的书籍,才发现自己真的是没事儿找事儿。我以为课堂给学生不停地讲啊讲,写啊写,他们会记住,效果会很好,其实,反而给自己找气受,我常常会因为学生没记住而生气,也会因为学生没规范答出问题而恼怒。突然有一天发现,我都不喜欢语文,这才意识到,不能这样下去,否则我的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非被我扼杀不可。
记得几年前,《中国教育报》上就报道了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一本新教材只用两个星期就能完成),当时多家报刊报道并引发了“语文课能否从教材中突围”的大讨论。我当时觉得她的做法不可思议。
去年的某一天,我在当当网上无意间看到了韩兴娥老师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这本书,认真阅读后真是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于是慢慢效仿学习,虽然没有她迈得步子那么大,因为我觉得我起步晚了,但对于自己来说,这的确是一个挑战,而这种挑战也让我和学生觉得学语文并不枯燥。我们学生刚升入五年级时,我曾对李校长说,我能不能试一试像韩兴娥老师那样尝试着用一个月的时间教完教材,然后把剩下的课堂时间用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李校长当时也考虑到我们已升入五年级,班里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能力弱的学生跟不上可能会影响日后的学习,如果早两年这样做完全可以的,但让我可以不改变这种大容量的理念,仍将普通的课文教材贯穿整个学期,虽然用同样的教学时间,但可以渗透更多的内容。所以我也一直在尝试。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这一单元时,我同样用两周时间完成单元教学。第一周只用两节课讲完了课本上的内容,第一周剩下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读《同步阅读》中的相关文章,小组读、全班读、自由读等,再展开组内及全班大讨论。第二周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学习,撰写研究报告,选择什么问题研究,如何研究,怎样搜集、整理、交流资料等这些内容均在课堂上完成,小组长布置、检查。他们利用周末还可以相约一起去观察,完善研究报告。再如,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教材的速度,一是略读教材中的部分文章,如《小英雄雨来》,学生自己默读一遍就行了,二是精读的也不去条分缕析。精读的文章一般是美文佳作或是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文章。一个课时学两至四篇,先运用各种形式读书,例如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然后我直奔中心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要能涵盖全文,帮助学生理解、朗读课文。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只提一个问题:桂林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通过读把桂林山水的特点表现出来。在此,我想引用韩兴娥老师的观点,她让学生在中年级就读完了小学辣年的课本,然后把中学课文以及美文佳作引进课堂,她说这样做一是给读高年级课本留时间,最主要的有两点:1是尽早认识3000个常用字,扫清阅读的障碍。因此虽然读得很快,但要求全体学生能认读文中生字词;2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语文课本包括的知识面非常广,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涉及到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各方面的知识。学生在中年级学习高年级教材,有可能学得不扎实,理解得不深刻,但对这些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就可以调动学生阅读各类书籍的兴趣,而不再只沉迷于童话世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在短时间内读完中高年教材,以后读书时就能自然地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达到无师自通、心有灵犀的境界。
总之,我认为我在这里说得再多,还不如向大家推荐韩兴娥老师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这本书。我最近又把它翻开仔细阅读,一直后悔自己行动得太晚,如果学生三年级时,我能迈开步子勇往直前,大胆进行“海量阅读”,我们班的孩子对书籍的热爱一定比现在强烈;我也一直很羡慕韩老师的学生,她让学生远离苦不堪言的作业,自由自在地畅游书海。所以现在还在教低年级的老师们,你们一定要认真读这本书,如果您因此而改变了对语文的认识,您的学生一定也会越来越喜欢学习语文的!
3、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方法
一本书一般采用“总分总”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并交流。
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在浏览前言、后记、目录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和要点等。
学生先整体阅读,第一次的交流课上先聊(聊什么都可以);——老师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初读的情况。
分:就是指导学生在“总体”了解,初读全书的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略读全书。在略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可分为不同的课型:
(1)针对情节设计——故事情节接力赛;精彩内容串串烧;
(2)针对人物设计——人物形象分析;我眼中的……
(3)读书笔记辅导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四种读书笔记的写法。
(4)读书方法指导课。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四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教给学生运用“抓主线”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
总:就是在全班同读交流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课型:读书成果展示课——话剧表演、故事会、朗诵会、知识竞赛等。
结语:
课外阅读指导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贵在坚持,贵在积累。我们相信,有了课外阅读这个新课堂,它一定会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一定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