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可行性报告
恭城县发展生态农业,经历了20多年,发展过程大致有4个阶段:
1.治理石漠化,推广沼气能源期(1983—1988年)。恭城县缺煤少电,过去居民一日三餐靠烧柴为主,但当地山区为喀斯特地貌,树木生长困难。至20世纪70年代末,山上树木越来越少,石漠化问题较为突出。为了改善生态,解决群众的生活燃料问题,从1983年开始,当地政府在全国较早推广使用沼气。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资金扶持,1986—1988年全县建起了2475座沼气池。
2.发展庭院生态经济期(1988—1992年)。当地一些农民在种粮同时,开始搞“一池带四小”的庭院经济(即1个沼气池带1个小猪圈、小果园、小菜园、小鱼塘,用猪粪为沼气池提供燃料,沼液沼渣作为肥料种果种菜,从而形成了良性的生态链和产业链)。
3.生态农业模式成熟推广期(1992—2000年)。1993年全区在恭城县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恭城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这段时期,全县上下掀起建沼气池、养生猪、种果树的热潮。恭城生态农业实现从庭院经济向产业化、规模化的立体生态农业跨越。2000年全县建成沼气池43万座,人户率73%,养猪30多万头,水果产量达27.64万吨,水果大量出口到东南亚,人均水果产量及水果收入居广西第一。 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4.生态农业扩展期(2001年以后)。为了使生态农业大县向生态农业强县的转变,实现农业增产又增收,2001年恭城县政府提出“跳出农业抓农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生态农业质量,加速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路后,在原来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基础上,延长产业链,形成“养殖+沼气十种植十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生态产业模式。引进北京汇源、大连汇坤、联发食品、永丰脆柿等一批水果加工企业,发展生态旅游与生态工业,培育和壮大八大产业体系,即有机水果(柑橙、月柿、沙田柚、桃李)产业体系、绿色饮料产业体系、毛竹加工产业体系、茶油产业体系、食用菌产业体系、中药材产业体系、养殖产业体系、旅游产业体系。
二、恭城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g经验和措施
1.坚持发展生态农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1)从全面保护生态环境入手,实施生态能源工程。改变传统生活用能方式,大力推广沼气和治山兴林。2005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38.6万亩,水果总产量约46.2万吨,人均水果种植面积、产量和收入均居广西前列。(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生态工业工程。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开展15014000环境认证,推广清洁生产。在生态工业园中坚持园区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实行科学发展,在招商引资中坚决杜绝新上污染环境项目。
2.搞好乡村规划,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先易后难,稳步推进”,采取政府引导、集体补助、群众投工投料、整村推进的方式,按照“五改十化”(改水、改路、改房、改厨、改厕及种植高效化、养殖良种化、生活用能沼气化、饮用水无害化、住宅楼房化、厨房标准化、厕所卫生化、户间道路硬化、村屯绿化美化、群众生活用语文明化)的标准,进行“富裕、生态、文明、和谐”的富裕生态家园示范村的建设。开展以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基本实现了村内道路硬化、饮水安全达标、环境卫生整治、农宅经济美观并富有地方特色。目前,全县881个自然村已有368个完成了新村建设规划并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建成了红岩、横山、大岭山等16个初具规模、各具特色的“富裕生态家园”示范点。“富裕生态家园”示范点还带动了.“农家乐”等乡村生态游的蓬勃发展,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3.构建农村服务新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1)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抓好无公害农产品检测、农业信息服务和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整合县乡科技资源,抓好水果新品种选育、引进、试验和推广,实施“科技进村人户工程”。(2)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自愿、互助、公开、服务”的原则,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坚持从多方面强化农民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救助等措施和途径,积极整合社会救助资源,认真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引导农民购买商业保险。(3)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县、乡、村文化设施,认真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构建农村文化服务体系。2005年全县所有的行政村都实现了通公路、通电话,基本解决了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问题。
4.坚持不懈抓农民教育培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度重视“两基”工作,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2005年教育投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24%,大力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实施农业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利用县乡党校、党员示范户、种养协会大规模培训农民,引导农民增强生态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提高经营能力和致富本领。目前,恭城达到了每户都有1名科技明白人,80%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
5.大力抓好基层队伍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恭城始终高度重视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面提高这支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双带”能力。(1)选好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造就一支坚强合格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2005年全县所有行政村“两委”班子都实行“公推直选”,让广大党员和农民群众真正选出自己满意的带头人。(2)在农村普通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活动,设立环境卫生、公益事业等岗位,明确每个党员的职责,使他们在组织群众发展公益事业、发展生产等活动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恭城经验的意义与启示
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尤其是我国农业人口多,农业劳动力后备资源丰富、供求矛盾突出;农村经济落后,贫困问题突出,导致资源滥用和生态失衡;推行可持续农业,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可以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收入,减少贫困,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恭城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以下启示:
1.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经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恭城的实践表明,生态经济是一种政府主导和推动下的发展模式。各级政府要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用生态学规律来规划经济发展,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和相互协调。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是基础,而在走向现代农业的道路上,必须以发展生态农业为突破口,努力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发展生态农业,就要树立生态农业是大农业、大经济的理念,努力做到生态可持续发展与城乡协调发展、产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在处理发展市场农业、效益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关系上,一方面要承认市场农业、效益农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要注意生态保护,坚持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发展。
3.发展生态农业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注重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在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中,我们要把特色产业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要以生态农业的发展,着力推进生态工业;以生态工业的发展,带动提升生态农业,从而实现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的互动并进。要推进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充分发挥湿地;湖泊、生态资源,积极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促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升级,扩大生态农业的内涵。
4.树立合力发展的理念,注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形成发展的合力。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部门服务的作用,加大对发展生态农业的扶持和投入,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加大生态农业宣传、推广的力度,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到千家万户,把生态农业的种养模式、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通过优质优价,引导广大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生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要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氛围,使生态农产品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乐其顺 雷海章 来源:《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