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教学建议和要求:
1、要加强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高中新教材的深入研究,提取有效的高考信息,把握高考命题的趋势 。
2011年高考是福建省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年高考,命题特点与风格、试卷的结构、试题的深浅都是未知数。作为高三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学习,从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已课改的本省份高的高考试卷中进行深入研究,提取有效的高考信息,把握高考命题的趋势。
2、加强对新高考试卷的研究,发掘有效信息,把握2011年福建高考历史的命题趋势。
(1)以丰富的史料为试题情境,转变历史试题的考查功能,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释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是“问题从教材出”。试题功能的变化:由引导学生对教材的关注转向对课标的关注;由简单记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转向对历史信息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由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
(2)运用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发展的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试题渗透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3)凸显人文性。特点:开放、自主、人文。
(4)体现了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教育性功能。
3、积极探讨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强化课堂教学的复习效果,以创新的精神迎接2011年的高考的到来。
作为历史课,学生重视程度都犹如以前,突出了语数外的重要性,因而很多学生在课外用的时间很少,背书与做练习的时间也很少,并且我们也不能强求让他们花太多的时间,这是由当前的高考模式决定的。因而高三历史学生就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绩效,让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学到东西,还要让学生能够理解与记住。
(1)探索一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复习导入---展示复习目标---构建知识结构---重点突破—回归课标---历史感悟。这样一种符合高考与学生学习的新教学模式。
(2)突出材料教学。对材料阅读能力的培养将是本学期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课堂上要通过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活生生的材料,设计相应的问题,由浅入深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与归纳史实的能力。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把三本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与串联,让学生在基础复习阶段中就能学会进行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为第二轮的复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与基础。 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4)在课堂教学中要能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让学生背书,去理解与消化吸收,采用提背、默写、挖空填空等办法让学生夯实基础。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多动手,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4、教学过程,要注意夯实基础、重视能力,将识记——理解——运用贯穿于整个教学复习过程。
近年来历史高考虽然注重能力的考查,但是必须依托基础。在教学复习中,针对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我们要求学生要“回归说明”“回归课本”,读书读书再读书,要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地阅读教材。要识记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能够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进程。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记忆是基础,不是目的,运用才是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而理解是核心,在记忆和运用之间架起桥梁的就是理解,理解可以帮助更好的记忆,也只有理解了才能进行知识迁移运用,引导学生把复习的过程当成构建、整合知识的过程,把过去分散教学得来的知识,整理成比较系统的、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理解是学习历史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和素质。在教学、复习中要把握好三者的关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文能力和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学以致用。在抓主干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图像图表的判读,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重视对历史地图,历史插图(人物图、文物图、漫画,照片)、表格等的复习训练。
5、在基础复习的基础上,对传统的第二轮复习进行改造和整合,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归类复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知识整合能力。
在基础复习中再对知识面进行二次整合,把三本必修教材的重点知识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重新整合进行分类复习,在第一轮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整合的原则:科学性、时序性、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人文性、热点性。
6、要寻找专题或热点问题的交叉点,巧设问题,注意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创造性地回答问题的能力。
“高考命题就是在知识交汇点上命题。”我们在复习教学时往往是针对一个专题或热点进行复习,但高考命题则总是在多个热点的交叉点上设置题目,从而形成新的专题内容。因此我们在平常复习时要有意识地寻找各个专题或热点之间的连接点和交汇点。
7、要注重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高考中的考查,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过程与方法。
10年的试卷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2“关于近代中国历史研究的不同的视角问题”等,都体现了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注重历史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注意去研究与探讨,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来训练,提高学生的能力,以适应2011年高考的需要。
8、结合教学和测试精讲精评、要加强审题和解题指导
高考的各类题型,都有一个审题问题。学生在审题中的失误,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消灭或减少审题上的失误,是比较常见的训练,也是提高学科成绩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平时复习、训练和测试讲评中,有意识地加强审题指导,养成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非常重要。
(1)改变现有的评讲试卷的陈腐模式,构建一种新的试题练习讲评教学模式。建议课堂讲评的模式如下: ①小结整体情况、突出评讲要点 ②展示思文过程、分类评析原因 ③力求由此及彼、寻求解题规律④创设变式训练、培养思文能力。
(2)讲评时要讲出“五个问题”。即讲出①此题考什么(即命题者的意图),②此题怎么考的,③此题应该怎样想(解题思路如何),④怎样把前面的知识带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知识迁移),⑤此题怎样改,变成一道新题(如何变换角度进行设问,举一反三),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师生对其回答进行点评分析,坚持集体讲评与个别讲评有机结合起来,要形成让学生学会自行分析试卷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教师尽可能要分析透彻、点拨归纳到位,以提高试题练习讲评的教学效益。
(3)评要点晴,评是考的继续、练的补充。试题评析应科学正确,要评出试题的特征,要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启发学生的思文;讲要升华,讲思文要突出抓住关键题字,找准突破口,使之逐渐升华为技能方法,讲解题方法,探索过程,让学生从思文暴露过程中学会思考,领悟思文方法,并不断积累,逐渐内化形成良好的思文习惯。
(4)针对个别学生还要进行面评和学法指导。
9、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学会读书读教材。
对中学生来讲,教材是教师讲课和高考命题的依托,也是学生获取系统的历史知识和从事课外阅读进一步开拓历史知识领域的基础。读好教材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指导:一、读目标,让学生了解全书的整体结构;二、读课文,让学生具体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三、读地图、插图,加强历史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四、读年表、查大事,树立时间观念。而这四个方面教师都须深入地钻研其方法,要着力指导学生学会看书、读书,养成会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脑、动手进行思文和训练,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文过程,师生可对学生的思文进行点评;教师则重点讲线索、讲阶段特征、讲线索结构、讲历史概念,并以近年高考题中的典型试题做示范、让学生学着去分析、去挖掘、去整理;要引导学生站在理论的高度来理解教材;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理解教材;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教材内容的现实性、开放性、探究性和综合性。
10、应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和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理想的历史教学应是“穿越时空的对话、思文火花的碰撞、文明薪火的传承”,其中“文明薪火的传承”则显示了历史教学的教化功能。教师要利用历史学科特有的优势,教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和交流,努力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要充分发挥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以组织者、参与者和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学习讨论,促进学生展开积极能动的学习活动。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对待学科成绩较差的学生要有耐心、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多看一眼,要不厌其烦,让他们感到你的真诚,使他们觉得你是真心的关心他们,从而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要充分利用情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掘学生的潜力。希望对你高三文科学生有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