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末显影法是由英格兰警方在1905年所研制出来的,它利用了手指分泌物同微小粉末之间的静电吸附作用——根据这种机理我们可以得知,此方法对新鲜指纹的显影作用要强于陈旧指纹:手指分泌物经过挥发扩散,其接触面残余量会变得越来越少,到达一个极限值之后,粉末显影法将不再生效。
同理可推知,如果接触面本身易于吸收手指分泌物(如某些特殊的有机质表面),粉末显影法将会更快失效。
常有的粉末显影物质如石墨细粉、磁性粉末、染色粉末、有机粉末、荧光粉末及热塑性粉末等,其最佳颗粒显影直径范围不尽相同,适用的环境也随之不同。
我们经常在CSI剧集中看到的显影方法,很大一部分就是粉末显影法——也因此,蔡勒才经常在证物面前拿着一只小型的掸子(笑)。
当然,碘(烟)熏显影法也在剧集中大量地被采用——大家一定都还记得,很多时候证物都被放进一只封闭的有机玻璃箱(并不是我知道这个箱子是有机玻璃箱,而是根据剧集里的玻璃表观特征给出的判断:如果这箱子是石英玻璃甚至刚玉玻璃,当然就更好些)里,然后通入一种白色的烟雾,指纹就随之慢慢显现出来。
碘熏法是实际应用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方法,其主要是利用碘单质易低温升华的特点,制造出颗粒气氛,而手指分泌物中的有机油脂成分和汗垢等会与碘蒸气中的微小颗粒产生粘附作用。此方法最常用于纸张、浅色较光滑墙壁、木制或竹制家具等接触面材质上的指纹显影。
在碘熏法的基础上发展出烟熏法,所用的显影物质不再是单质碘,而是使用诸如松香、樟脑、硝化纤文、特种蜡烛、煤油、金属镁、四氯化钛等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尘来显影。
粉末显影法和碘(烟)熏显影法所用的原理相同,是利用了细小颗粒和手指分泌物之间的吸附作用。这两种方法不改变指纹物质的化学性质,故称之为物理显影法。
与物理显影法相对应的,自然是化学显影法。
硝酸银显影法几乎和指纹鉴定法同时产生(1891):一个常识,汗液中含有盐分——这意味着手指分泌物中含有氯离子,其可在水溶液中和一价银离子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这些沉淀在阳光或紫外线等强光的照射之下很快分解为氯气和棕黑色的银粉,并借此显现指纹。在显影过程中,纹线之间的区域也因溶液作用而逐渐变深,对比效果渐渐丧失。因此,必须控制好光照强度和显影时间,以避免过度反应。古德和莫里斯尝试用甲醇来代替水作为溶剂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硝酸银显影法的致命缺点是:在潮湿接触面上,氯离子极易发生扩散,从而导致显影过程失效。
另外,由于此法的操作繁琐,光分解反应过于敏感以致不易控制,现在已经很少使用。
502显影法是化学显影法中的后起之秀,此法在1978年由日本警方首次采纳,八二年后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目前流行的熏显法为加湿、加湿加温及真空熏显(加温及加湿的缺点在于,在液态情况下(即使是小液滴),由于扩散等原因,手指分泌物易与接触面分离;加温同样导致扩散速度加快——这就间接降低了鉴定灵敏度)等。“502”即我们通常所用的502胶,其主要成分是阿尔法氰基丙烯酸乙酯,并有少量苯二酚及二氧化硫等阻聚剂。502胶中的有机单体能够在水及弱碱的作用下发生阴离子型聚合并生成固体聚合物,从而实现指纹显影。其优点为反应易于控制,基本不发生扩散干扰,检验成本低,灵敏度较高;缺点是502胶的挥发物具有毒性,长期在此气氛中进行鉴定工作对警务人员的健康影响很大。
除了以上两种化学显影法之外,尚有茚三酮显影法、PD显影液法、DFO显影液法等特种显影法。这里就不再详细介绍了。
物理显影法和化学显影法的共通点在于,这两种方法都在手指分泌物的显示上着手,力图对分泌物中已有成分进行强化并使之可视:因此,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如果指纹过于陈旧,接触面上残留的手指分泌物太少,则很难实现显影过程。对于陈旧指纹的显现而言,化学显影法普遍优于物理显影法(因其通过化学反应对手指分泌物进行了加强),但灵敏度最高的DFO显影液法,其极限显影范围也仅是10ng左右(化学显影法所需的手指分泌物量一般在100到200ng的范围内)。
当手指分泌物无法直接和显影物质相接触时,以上两种显影法就毫无用武之地了——比如被密封粘入两块玻璃之间的指纹。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到光学显影法。
光学显影法主要分为三种:普通光线法、紫外线法以及新兴的激光法。
普通光线法,主要是利用日光、镁光灯、蓝光灯甚至可调波长光源来照射可能存在潜在指纹的证物。由于手指分泌物的附着,接触物表面会形成凹凸不平的区域,通过适当调整入射光的属性(光强、波长、入射角等),便可由反射光的回馈情况来确定潜在指纹,并拍照留存以便深入分析。
紫外线法,是利用了手指分泌物经过荧光试剂处理(一般是荧光喷雾:其主要成分可以是蒽粉、硫化锌、曙红、8-羟基喹啉、邻氨基苯甲酸等;若非陈旧指纹,甚至直接使用紫外线(或激光)照射即可产生荧光现象)之后,能在紫外线的激发之下发出荧光的特性。该方法应用极为普遍,在各类影视作品或小说中也常被提及——大家所熟悉的一幕:警务人员在对现场的某面墙壁进行喷雾处理之后,光上灯,再拉上房间里的窗帘;然后,打开一盏紫外线灯,原本看不到的指纹,就以荧光的形式显现出来了。
激光法,是利用了激光光能强的特点:即使残余的手指分泌物的量十分少,也能够被激光激发并发出荧光。因此,激光法常常被用在针对陈旧指纹的显影上:一个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利用此法成功对一枚残留了四十余年的潜在指纹进行了显影。激光法自八十年代初开始实际应用之后,取得了大量惊人的成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将激光法与化学显影法结合起来使用,以让显影所需的手指分泌物下限大大降低,从而提高现场指纹的采集成功率,针对特殊疑难指纹(过于陈旧的指纹、被“污染”过的指纹、重叠指纹等)的分析也成为了可能。
其它的指纹分析法,还有高灵敏度的真空金属镀膜显影法(利用金属镉)以及SPR法(利用灰色二硫化钼在磺基丁二酸盐水溶液中形成的悬浊液)等,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现代的指纹鉴定工作,经常将以上提及的两种甚至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提升指纹鉴定的灵活性,从而更加有效地针对不同接触表面(如纸张、金属、塑料、岩石、水泥、木质、竹制、玻璃、陶瓷、搪瓷、人体、橡胶、锈迹、油迹、织物等等;并分为潮湿和干燥两种类型,表面光滑度也是必须考虑的参数)、不同残留类型的现场指纹(如普通指纹、渗汗指纹、血指纹、水印指纹、油印指纹、粉末指纹等等)来进行相关处理。
3,指纹分析法的缺陷
在理想状态下,即所有现场指纹都能用正确的方法取得(尽量不造成“污染”)、指纹状况良好(指纹完整、非残缺指纹、接触面平整)、所有特征点均能被正确识别并比较分析的情况下,指纹分析法的误差概率确实能被控制在辣百四十亿分之一。但在现实中,上述的理想状态经常都必须向鉴定时间和鉴定成本让步;再加上客观条件的限制,所取得的指纹拓样很难保持其原始状态,残缺和变形是十分常见的,有时甚至会出现十分严重的扭曲——这些因素的存在,大大地降低了指纹分析法的正确率,并让这从理论上而言“完美无缺”的分析法也变得难以使人信服。
一帮多事的美国人在2004年针对各国家犯罪实验室的鉴定能力做过一次考评,其结果令全美的鉴定从业人员感到尴尬——在特征点分析比对这一个环节中,抽样进行的二十次群体比对,仅仅只有三次获得了统一的结果;很多时候鉴定小组都是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裁决证物的“同一性”:在“少数”和“多数”之间的差论文网http://www.751com.cn距不明显、或是出现了太多的“非公正(即由一位鉴定者所鉴定)”鉴定结果的时候,这种裁决方式就很难保证鉴定结果的正确性。面对疑难指纹时的错判率,也达到“让人无法接受的程度”。
且不论这次考评的起始条件是否不合乎现场的实际情况(在犯罪现场普遍出现的情况是,要么一个指纹也采集不到,要么采集到的指纹不止一个),只要指纹鉴定的结果不能保证“同一性”,它就不再能够成为可靠的呈堂证物——这无疑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我们信赖多年的指纹分析法,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可靠。
让我们从头开始分析:首先,我们可以先看看自己的手指——显然,这些漂亮纹路并非直接存在于一个二文平面上(正如指纹拓纸上所看到的那样)、而是分布在一个复杂曲面上的。因此,在指纹的形成过程当中,所受的作用力也并非均匀,不同的作用力方向、大小、持续时间会使二文平面上指纹纹线的粗细、间距、曲率发生改变,造成指纹的失真。另外,接触面本身也可能存在各种瑕疵,手指印上去,可能会因为小的突起或洼陷发生挤压变形,造成特征点丢失或“伪特征点”的形成,指纹也会进一步失真。
指纹形成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客观环境的改变,手指分泌物也会发生各种变化。犯人擦去指纹应该算是最显著的变化了(笑),除此之外,经过扩散或者和某些物质发生反应,这些分泌物还会发生转移、挥发、分解等变化,这些也都让残余指纹产生失真。
在指纹显影及提取、保存过程中,如果所选择的显影方法不当或者操作失误(如第二节所述的硝酸银法等),也会造成失真。
如此多的失真因素加到一起,我们所得到的二文指纹样本,已经和原始纹线“相差甚远”了:虽然在普通人眼里看上去,差距或许不那么明显;但在鉴定师眼中和法庭上,一个明显差异点就已经可以左右案件的走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