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材”到“人才”
王家明 集团对大学生的系统培养,已经连续培养了五届,每次为《华地报》写稿,都觉得有许多新的感触。时代在变,大学生们也正在逐步从80后转变为90后,不同时代出生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个性和思想动态,我们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也必须不断进行转变。
80末、90后大学生的个性更加自我,对工作、职业的态度也更加随性,不喜欢一成不变、重复繁琐的工作,对挫折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加偏弱一些。而我们零售行业的工作环境和特点,也容易让他们产生逃避心态。
所以,对于80末、90后的大学生,我们除了在培养方式上要更加灵活、更加多元化以外,思想和心理引导的工作更加重要。
结合2010届大学毕业生“我这一年来”活动,我想重点和大家谈三个观点。
大学生是“人材”不是“人才”
通常我们都认为大学生就是“人才”,而大学生们也一直以为从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就成为了企业的“人才”,从骨子里就有一个心态“我天生就是一个人才”,然后产生了种种心态的误区,比如:
实习期太长,基层工作不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做的,在基层呆时间长了就是浪费……
我觉得我已经行了,应该马上让我上岗……
我觉得凭我的潜力,能比现有的主管做得更好,应该让我尽快晋升……
如果企业不尽快给我机会,我就会到外部寻找其他的机会……
种种想法,其本质在自于大学生们的内心里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从一开始起我就是人才”。但是所谓“旁观者清”,许多从毕业到华地一路走到中高层领导岗位的老大学生们都会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没有5~8年以上的工作历练和长期经验积累大学生是难堪重用的。
所以大家看到最多的、门店同事们议论最多的却是大学生们的另一面:
有思想,缺乏实务……
有冲劲,缺乏稳重……
有行动,缺乏技巧……
有沟通,缺乏成熟……
有热情,缺乏耐心……
总之,大学生是一块宝,却不敢放心地使用。在这里,我绝对不是要打击大学生们的自信心,而是希望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以及在企业中的真正价值,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心态。
实际上,一个刚毕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业的大学生,对社会和企业来讲只是一个“人材”,而不是“人才”。“人材”和“人才”一个偏旁部首之差,含义却相差巨大。
所谓“人材”,就像是一块璞玉,不经雕琢不成器。其本身质地固然重要,但后期的精雕细琢更加重要。“人材”对企业来讲是不能产生价值的,相反还需要企业大力投资进行开发,才能进行利用。
所谓“人才”,那就好理解了,就像是一块雕琢成形的玉器,能够产生价值,对企业来讲才是真正的“宝”。
而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要想完成从“人材”到“人才”的转变,不仅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心力去雕琢,还需要大学生本身对自我角色的正确定位,能够沉下心来接受系统精细的“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