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层通过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企业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与联系,以便形成系统的,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与程序,最终达到保护企业经济资源安全与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正确可靠的目的。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企业良好经营发展的必要制度保证。本文从内部控制的国内外研究、存在的缺陷及建设途径等方面对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本人选择了20余篇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文献,有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论探讨,调查报告等,精选出12篇文章作为综述对象。就其主要观点和写作脉络进行综述分析。大学生村官任职工作感想 -
一、前 言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内容随着企业对外满足社会需要,对内强化管理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的获利能力.保障企业各项资产安全、完整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八十年代,但与西方内部控制在近20年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亟待加强。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目前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已经与国际接轨;但研究仍局限在COSO框架中分析;内部控制制度概念的认识仍以财会、审计为导向;内部控制制度实际设计等操作方面显得力不从心[1]。本文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对内部控制制度现状及其建设途径予以概述。
二、国内外内控制度的研究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企业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企业对外部市场环境的适应性是建立在企业内部协调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我国企业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我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长久生存和发展的象征。
我国研究内容涉及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在研究与国际理论差异方向的主要是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邓春华教授为代表的,如其发表的《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发展建议》 以及张春敏的《我国与国际会计控制制度的差异与接轨》 、李志林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及趋向分析》等文章。 但是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与西方社会的差异,所以在研究中更注意的本土化的影响,更多的是从中国企业出发,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兼容并包、可行性强、创新度高的内部控制研究成果。我国学者紧跟国外实际应用研究进展,并在众多杂志、网站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如本文就选取了如王力峰《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有关问题的分析》、王晚莉《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分析》、黄文青《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翁晓 吴蒙《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文献综述》、周芝燕 方飞虎《浅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途径》等几篇国内实际应用方面研究的文章。但由于高校等研究单位与企业缺乏足够的沟通与联系,在此方面与国外相比仍是我国研究界的短处。
我国学者在研究内部控制理论多年得到众多的科研成果,取得较大的成就。但与西方内部控制在近20年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亟待加强。国外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主要是以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代表[2]。早在1992年,卡德伯利报告就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内,明确要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并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议董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应对董事会发表的声明进行复核。在其后的2004年,DECD《公司治理原则》规定[3]: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则再次对内控制度进行了制度性的规范。UTP双绞线的制作和测试实训
三、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缺陷
王晚莉在《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分析》一文中指出: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自我监督和评价虚化、流于形式,使内部控制建设停留在规范、制度和手册上而未真正有效运行[4]。我国在最早颁布实施的《基本规范》后又出台了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相关法律规范,均对内控制度的完善做出了政策性的规范指示,但这些规范大都未明确企业内部的专门监督机构的构成及其地位、权限和工作范围等,这势必会导致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和评价弱化,使内部控制停留在表面的建设上而实质上则流于形式,缺乏有效胜。2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