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瞿秋白纪念馆实践报告
实践目的:为了崇高的事业,继续开拓进取爱国精神。
实践地点:瞿秋白纪念馆
实践人物:
今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革命先烈瞿秋白纪念馆,肃立在塑像前。尔后,参观了秋白的生平事迹,受到深刻教育。秋白同志是张太雷出席共产国际第三次会议期间介绍入党的。我们常州人值得骄傲的三杰都是我党最早入党的重要人物。特别是张太雷和瞿秋白关系不同一般,既是同乡、同志、同学友,又是“五四”运动的战友。他是告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的领导人,也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由于叛徒告密被捕,他走向刑场时高唱着《国际歌》,在绿草坪上盘膝而坐,视死如归,凛然从容牺牲时年仅36岁。由他翻译成中文的《国际歌》,至今在中华大地上激扬回荡,他为中国共产党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10年,瞿秋白开始对黑暗现实不满,抨击时政,他陆续写了许多文章,激励当时的青少年要爱国。当他后来知道自己那些书籍被焚烧时,他站起身,举着紧握的右拳,愤慨地说:“书可以被烧掉,但是,革命的理想是烧不掉的!”
1929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多次武装起义,成果显著。1935年6月2日,敌人枪杀了年仅36岁的瞿秋白.他在死神面前毫不畏惧,唱着《国际歌》、《红军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万岁!” 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体现了共产党人为真理献身的崇高思想和大无畏气概。
走进纪念馆,瞿秋白烈士的高大铜像迎面而立,身穿西服,带着眼镜,手握书卷。栩栩如生。身后的墙壁上“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霄”,旁边的竖版上“为大家开一条光明之路” ,两行诗文和一句话语,是瞿秋白无私奉献于中国革命事业的挚爱道白,发自肺腑,动心又动情,即使在挨过党组织的斗,受过国名党的刑,遭受错误的排挤和迫害的逆境中,他依然心怀坦荡,意志坚决,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纪念馆有《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览》,陈列了瞿秋白的照片、文字、实物和雕像。进入黑漆大门的故居,门上方高悬着 “城西瞿式宗祠”的白底篆书匾额。故居展示了瞿秋白的一家人当年的生活居住的场景。简陋的桌椅床柜家具,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陈列,见证了瞿秋白的成长和这个知书达理家庭的付出。
瞿秋白就义前书写了一篇《多余的话》,这篇文章可能让一些人至今都困惑不解,甚至认为他是革命意志脆弱和消沉的表露。我国著名的新闻理论、散文、科普作家梁衡先生三次访瞿秋白故居,力求深入透视瞿秋白博大的内心世界,我十分欣慰他对瞿秋白深邃心灵的通晓,梁衡先生在文中说的好:“八七会议”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发出了武装斗争的吼声。但是他随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到,永不重用。后来在长征时又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他其实不是被国名党杀的,是为“左”倾路线所杀。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而他先是仔细的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
那么,瞿秋白为什么非要独白一番呢?梁衡先生思想的穿透力如此犀利,他在文中说得非常透彻:瞿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犀利的解剖刀,将定格的生命价值又推上了一层。作为领袖,人们希望瞿秋白内外都是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固执的说: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在一般人是把人生投入革命,在他是把革命投入人生,革命是他人生实验的第一部分。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他是一座平原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在看他对自己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 走出瞿秋白纪念馆,想起他的两句话“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故在“!在这觅度河畔、延陵路旁,五彩的春花春草,一起为这位伟大的英雄绽放着七彩斑斓,芳香四溢!
中国共产主义知识分子,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必须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必须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瞿秋白同样是马列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先行者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无产阶级文化事业建设上,做了大量开拓性、奠基性工作。
参观了纪念馆,我从瞿秋白的身上看到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坚持不懈,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作为当代的少先队员,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学好知识本领,长大才能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此次能进行社会实践,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在怀念老一辈革命家、优秀共产党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把握今朝,肩负起时代的赋予当代大学生的使命。
参观瞿秋白纪念馆实践报告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