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个性特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一、古代关于陶渊明个性的研究概况
今所见最早的对陶渊明个性进行评价的是与其同时代的著名文学家颜延之,陶渊明去世后,他写《陶征土诔》,对陶渊明的个性、人格、思想、心态作了全面概括和高度赞扬。颜延之比陶渊明年轻近二十岁,据沈约《宋书•隐逸传》记载,“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今桂林)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这是关于陶、颜来往的最早记载,后来萧统的《陶渊明传》和李延寿的《南史•隐逸传》也沿载此事。颜延之在《陶征土诔》中,对陶渊明的文章只用了“文取指达”等几个字简单概括,但对他的个性特征却给予很高的评价,谓其“高蹈独善”、“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等。赞扬其委运任化、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二人禀性的契合以及仕宦沉浮的相似,使得颜延之对陶渊明的遗世独立、横而不流、丝毫不变其心的个性大加赞赏并倾慕不已。
继颜延之之后,对陶渊明个性进行评价的是梁朝的沈约,本文来自辣%文~论.文\网,毕业论文 www.751com.cn 在《宋书•隐逸传》中,第一次为陶渊明正式立传,把陶渊明定位成一个隐士。在传中记载了陶渊明种秫为酒、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授去职、归隐田园、不就征召、王弘致酒、颜延之情款、九日坐菊、蓄无弦琴、葛巾漉酒等生平主要事迹,同时也记载了《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表达平生志向以及凸显个性特征的代表作品。沈约对其个性特征的评价也突破了前人,首次用了“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其真率如此”等语句。由此可以推断,沈约对陶渊明的率性任情的个性特征是由衷的倾慕,以至于发出如此真切的感叹,但对其个性特征概括的还不够全面。
萧统的《陶渊明传》全部沿用了前人所记载的史和事,最早的将陶渊明的诗文编辑成册,使之得以广泛流传。谓其“脱颖不群。任真自得”,对其率性任情的个性特性也是大加赞赏,并称之“志贞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对其安贫乐道的个性特征也是持肯定的态度。
隋唐之际的王通对陶渊明提出批评,文中子《中说•立命》记载:“或问陶元亮,子曰:“放人也,《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几于闭关矣。”短短几句话,却是对陶渊明从人到文的全面否定。“放人也”是对陶渊明洒脱,率性的个性特征的不接受。这是因为王通一生执着于儒家思想,追求的是入仕和一味的忠君,虽然陶渊明也有儒家的仁德情怀,但文章却多表达道家的出世思想,这在骨子里与王通是格格不入的。因此王通对陶渊明身上所体现的道家思想是极其不赞成的。可见他的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有失公正性。
唐代诸多文人对陶渊明的个性也是大加赞赏。李延寿在《南史•隐逸传》中用“少有高趣“、”其真率如此“等词语来形容陶渊明的率性的个性特征,房玄龄在《晋书•隐逸传》中用”少怀高尚“、”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等词语来赞扬其洒脱的个性特性。盛唐时期的孟浩然禀性孤高狷洁,一生基本过着像陶渊明那样的隐士生活。欣赏陶渊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个性特征,他说:“尝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他认为在“高士”当中,陶渊明是最值得称颂的,对陶渊明的个性以及生活状态给予很高的评价。当然,唐代也有一些人对陶渊明的为人的某些侧面不是很欣赏,如李白,王文,杜甫等人对陶渊明的隐逸既理解又不太赞同,有反驳的言论。李白说“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杜甫曾说“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王文曾经想学陶渊明的归隐:“不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早秋山中作》),却又讥笑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惭之不忍”招来“屡乞而多惭”。(《与魏居士书》)。因为唐人的归隐带有用世的色彩,多是以隐求官,而陶渊明的归隐是无功利性的,是真心的归隐,因此对陶渊明因不愿在官场委屈自己的身心而归隐的隐逸动机不赞同。在唐人心目中完全赞成陶渊明的个性的是遭受挫折之后,生活阅历丰富的白居易,他心目中的陶渊明是“爱酒不爱名,忧醒不忧贫。”(《效陶潜体十辣首》),在游庐山时,拜访陶渊明旧宅,留下《访陶公旧宅》一诗,诗中说道“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慕君遗荣利,老死此丘园。”诗中表露出对陶渊明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个性特征的羡慕,对其不违其心以及坚守“固穷”之节大加赞扬,对陶渊明的为人的各个方面更是钦慕,心向往之,以至于有“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的感慨。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