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秦风•蒹葭》的时代性论文文献综述 一、《蒹葭》作品的考订
首先,在写作时间上,大部分学者认为没有明确的年代可考,因为这是首民歌,属于口头文学,长期在人民口中流传,很难确定其产生的时间。所以,大部分学者都是在一个大家比较认可的时间轮廓内进行研究。不过,也有学者坚持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这首诗歌大概作于2500年前的东周时代,当时还是重大历史变革时期。
其次,在产生原地方面,大部分学者认为是产生于古代秦地,今天甘肃省天水地区。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迁华州参军西行,滞留秦州(今甘肃天水)写过一首《蒹葭》本文来自辣%文~论.文\网,
毕业论文 www.751com.cn 。诗中的景象地质地貌和《秦风•蒹葭》里的自然状况颇为相像。
另外,在艺术特色方面,古今学者都认为它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东汉郑玄在注解《周礼》“风、赋、比、兴、雅、颂”等“辣诗”时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谄媚,取善事以喻劝之。”唐人孔颖达指出:“其实美刺具有比兴者也”。
二、对“伊人”意义的解读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爱人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钱钟书也赞同这种说法,而翻译家许渊冲就直接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将“伊人”译成“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毛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认为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东汉郑玄、清代魏源等皆承其说。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4.“贤人说”:[宋]王质、[明]朱善、[清]朱鹤龄、姚际恒等都认为“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
三、文化背景的认识
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进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立法,故国人未服焉。”指出了此诗创作的周文化背景。今人米玉婷进一步指出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使这首诗表现出与《秦风》中的其他作品明显不同的风格。
四、诗旨的考论
主要有四种说法:
1.美刺说 :以“刺襄公说”为代表,认为本诗之旨是讽刺秦襄公不遵周礼等中原文化,后世学者多从此说。
2.阙疑说 :宋朱熹提出:“不知其何所指也。”王照圆、程俊英、蒋见元等人从其说。
3.思贤说 :[宋]王质、[明]朱善、[清]朱鹤龄、姚际恒等皆以为“伊人”乃君主所渴望之贤人也,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4.情诗说 :亦可称怀人说。该说认为此诗是一首写对情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诗。
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多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际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等。
总的说来,虽然前哲时贤对《诗经•秦风•蒹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伊人”的身份、这首诗产生的文化背景等方面也有涉及并有了一些初步认识,但针对这首诗的时代性进行专门研究的成果尚未得见,本选题的研究力争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3410
《诗•秦风•蒹葭》的时代性论文文献综述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