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冲突研究 第3页
中国汉文化也具有多样性,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革,诸侯割据,各诸侯国不可能实行统一的文化专制主义,因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形成了春秋文化的多样性。但自秦以后,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很快形成、巩固与发展,统一是长期的,分裂是短暂的。与这种较为长期稳定的统一的政治局面紧密相联,国内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不断从一个个小地域向一个更大地域的融合演化,终于形成了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一统文化,其在地域上是统一的,在内容和形态上是同一的,这就是以“克己复礼”和“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这也就是说,中国的汉文化的融合这一过程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完成。印度文化的发展当然也经历着这一过程,只是这个过程在印度始终未能完成。这也就决定着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多样性比较,则明显表现了自己的统一性,凝聚性和整体性,具有其浓烈鲜明的封建专制主义大一统文化特征,这一点是我们在比较中国与印度传统文化时首先必须把握的。
另外,关于印度文化的多样性,从外部因素来看,雅利安文化的入侵,虽曾大规模地改变了印度原来土著文化的面貌,但印度河本土文化仍对往后印度文化的发展存在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事实上,印度古代文化正是生存于印度河文化的巨大影响之下,也受到雅利安文化的冲击和改造,并以其为另一支主流,两者在交流融合中呈两条曲线向前发展,形成了自身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中国汉文化也是由多民族文化汇合融化而成的,同样有其地域之间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复杂多样性及其相互之间的融合交流。如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西晋南北朝时北方民族文化的融合,元朝时蒙古文化与宋代汉文化的融合等等,莫不如是。但是,必须指出:第一,这种文化融合不是国外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而是中华民族内部各地域之间的文化融合,它具有民族文化的共同性这一重要特质。第二,就是在这种国内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民族间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由于国内的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而不断得以融合,从而表现出某种强烈的统一性,凝聚性与整体性,而且,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北魏鲜卑族文化,还是元朝蒙古族文化,它们都远落后于中原汉族文化,也就完全无力构成对中原汉族文化的冲击改造,倒是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为汉文化吸引过去,并表现出对中原汉文化的主动接受。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推行“汉化”政策,下令禁止使用鲜卑语、穿鲜卑服改用汉语汉姓、穿汉族衣服,元朝的铁木真也是如此。这就说明我国古代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与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大一统”政治格局相联系、相适应,始终以中原地区先进的汉族文化为中心,越来越保持和发展着一种地域上的大一统,内容与形态上的大统一的基本特征。在这一点上也与印度传统文化有着明显差别。
关于印度化的宗教性与中国文化的伦理性之比较: 有位印度人说:“印度文化只有三种要素:耕地的犁手工的纺织机,印度的哲学。”其中,印度的哲学,特别是宗教哲学,它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渗透到了印度文化乃至整个印度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一切方面。这不是说,在印度文化中完全没有世俗文化成分。事实上,印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划分为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两个部分。印度人主张人生的四大目的是:法、欲、利、解脱,其中,“欲”与“利”属于世俗生活内容。印度有两本书,一本是《实利论》,一本是《欲经》,专门论述追求爱欲与实利,其中甚至包括了许多中国伦理道德所无法容忍的东西。即使是这样,但它仍然充满浓厚的宗教色彩,并宣称人生的最高理想是解脱,主张人生必须从业报中解脱出来,远离现实与世俗的一切,达到灵魂的永恒不灭。可见,印度人对自我的认识是在宗教中实现的,这也就决定了印度文化具有很强的宗教特征,是一种以“人对自己的生命”为中心的宗教型文化,这明显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重大区别。
而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当中,中国社会实行的是统一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而封建宗法家族关系是它的社会基础,所谓“国”与“家”合为一体。所以,中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其重心在于“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即所谓“君臣父子”“原文请找腾讯752018766辣,文-论'文.网
http://www.751com.cn 道德与人际关系,提倡将家庭道德扩展到社会政治生活中去,治家立国、经世安邦,主张入世。可以说,孔子开创儒家学派,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要在当时树立起“仁”和“礼”这一对立身做人的伦理道德标准与立国平天下的政治法律纲纪,恢复西周奴隶制度。与老庄的“重身贵生”和“无力而治”的“无为”思想相比较,孔子思想的入世色彩是很浓烈的;与印度文化的宗教解脱性相比较,其入世思想和伦理本位特征更是十分鲜明。
自近代以来,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产生了一种以个人权利为本位,讲究独立人格,天赋人权和强调个体解放的人文主义思潮。甚至远在此之前,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人们随地就能发现一种自由人格的发展,13世纪末,意大利开始大量出现具有个性的人物,施加于人类人格上的咒符被解除了。因而,但丁的伟大诗篇便应运而生,与此相对照,尽管中国传统文化的入世思想同印度宗教文化的出世思想有着重大差异,从而以其明显的伦理色彩与世俗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对于世俗生活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的某种重视,有一定的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尽管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这种重视人的世俗生活,强调人在宇宙中的主要地位与作用,对人的价值所作出的某种世俗的肯定从而表现出一种人本主义倾向;但却又始终将人放在一种相互对立的,统治与服从的社会关系中,注重于人应当如何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而绝少强调人的独立人格和人应当享受的权利,明显缺乏西方个人主义色彩,倒具有浓烈的东方专制主义特征。这一点就成为我们在比较了中国与印度文化的特征之后,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世俗伦理主义本质特征的关键。难怪梁漱溟先生将人生的态度分为三种,认为西方文化的特征是“人对自然”,印度文化的特征的“人对自己的生命”,而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人对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冲突研究 第3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