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作的规定”。
培养目标往往根据大学所承担的任务和办学目标定位而确定,集中体现了所要培养的人才的根本特征。一定的培养模式是服务于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这一根本任务的,因而培养目标又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选择教学制度的前提和依据。
2.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教育部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专业门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和主体,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它反映培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业务规格和工作方向,直接影响着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就业和教育评估等方面。专业设置既要考虑当前的需要,又要兼顾未来的发展。
3.课程体系毕业论文
http://www.751com.cn/ 课程体系是专业目标分解后的具体体现,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它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活动才能够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对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着决定性意义。正因为如此,优化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4.培养途径与方式
从培养途径上看,可以分为教学途径和非教学途径。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要依靠教学途径来完成,这是毋庸多言的;另一方面,非教学途径在大学人才培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非教学途径包括一切被称之为“隐性课程”的教育环境及教育活动,比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科研活动、课余生活等。当然,这两种划分方法都不是绝对的,彼此互有交叉与重叠。
目前大学所普遍采用的具体的培养途径有以下几种:(1)课程教学。课程教学在目前仍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一个主要的、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现学年制下,一般课堂教学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而在学分制下,课堂教学则以课程为单元进行区分。(2)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现场教学是根据教育目的、教育计划和大纲精心组织的教学活动。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不同,它是把理论知识所揭示的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按其本来面目显示给学生,并且使学生置身于社会活动、生产过程中,在实践中学习。(3)科研训练。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一般是通过平时的科研训练和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等形式进行的,但在我国的独立院校中这样的形式并没有普遍的采用。(4)教学沙龙、俱乐部等。教学沙龙作为教学组织辅助形式的一种,在国外大学教学中比较盛行,在国内的研究生教学中也较为罕见。
5.教学运行机制
在培养模式各要素中,教学运行机制是较为活跃、较为复杂的一个要素,它是指教学计划在培养过程中运行时所依据的源文请加腾讯752018766工作原理,反映为对培养过程具有重大影响的那些教学制度,可分为基本制度和组合制度。基本教学制度有学年制和学分制两种基本模式;组合教学制度一般有双学位制、主辅修制、“专升本”制、“本硕连读”制、“硕博连读”制等,可为不同特点、不同目标的学生提供多种课程,供其选择。
6.人才培养评价
人才培养评价是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它通过收集培养过程中各方面的信息并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培养过程及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效益做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对培养目标、制度、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进行反馈与调节。在这种反馈与调节的基础上,就可根据实际需要,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组合新的课程体系,选择更优的教学策略,探索更适合教学要求的组织形式,使之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最终实现培养目标,并可使人才培养模式日臻完善。
上一页 [1] [2] [3]
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第3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