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视角的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探析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课题(JXJG-09-9-8)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胜任力理论,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组织人员的选聘中。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制度安排与行业发展的需要,探索从胜任力视角审视人才培养理念问题,本文对此作初步探析。
关键词:胜任力 医疗保险 人才培养
由McClelland(1973)最早提出的胜任力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胜任力被定义为:一些能使人更好工作的潜在特质,包括在工作情境中员工的价值观、动机、个性或态度、技能、能力和知识等关键特征。近年来,胜任力的概念愈来愈多地被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应用于学生的培养、考核、激励等。
一、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近年来,胜任力理论被普遍地运用在组织人员的选聘中,通过以绩效优秀的人所具有胜任特征为标准的模型的建立,对人才获取上评价的标准精确性和适应性更强。因此,结合社会组织的期望与要求,思考高校学生的素质培养模式,成为一种必然。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组织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高度重视具备胜任力的人才。组织建立胜任力模型或基于胜任力模型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价值与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从McClelland的胜任力模型可以看出,从绩优者身上抽取出那些关键的、能够影响绩效好坏的几类特征将确立标杆。单位的招聘人才的时候,总是希望应聘者能够即来即用,具有较高的胜任力。
就高等院校的老师和同学来讲,认真采纳组织的意见,并充分掌握胜任力的模型是非常必要的。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为社会提供大量具备高度胜任力的人才,让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然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踏实履行高等教育所赋予的任务。
二、目前卫生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困惑
近几年,我国医学类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当前各高校在培养模式上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专业培养的市场定位模糊。多数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近几年来,该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去向发生了较大变化,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大多数高校没有根据市场的发展需求并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没有紧跟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明确市场定位。二是课程设置缺乏时代性。多数院校的医学课程比重都在45%以上,反映了“内行管理”的传统思文,医学课程比例过重必然影响到整个专业课程的结构,致使管理类专业课程比重过低,难成体系。三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授课的方式单一。在医学类高校,由于医学类基础知识的课程占有较大的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由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间被压缩,也不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卫生管理行业人才胜任力的培养理念思考
人才培养理念是教育观念、人才观念在人才培养过程的渗透和综合体现。卫生管理人才培养目的应达到自我塑造与社会需要、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教育过程与教育氛围的协调一致;因此,为实现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图1所示。
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思路
1、优化培养过程,建立培养模式。尽管我国卫生管理专业起步较晚,人才培养尚无固定模式,但管理类、社会保障类人才培养的实践为其提供了有益参考。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吸收最新成果,使培养计划、方案及保证人才质量的措施架构成形。http://www.751com.cn/
2、坚持高等教育的开放性,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们的高等教育不应该是封闭的,更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卫生事业管理教学与卫生事业发展的实践相结合,紧随时代步伐;坚持开门办学;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实践当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能够更好的了解社会。
3、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大学生立足于社会所必须的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要在时间和空间上为学生的自我提供必要的帮助。另外加以必要的指导,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知识的强化,能力的提高。
4、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胜任能力。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一定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需求导向的变化也一定会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卫生管理队伍要加快职业化建设的要求。社会需求的变化,要求卫生管理专业的培养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提高质量、适应类型、优化结构,以胜任力为导向培养“懂医学、会管理、能创新”高级复合型人才,
5、密切关注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我们的卫生管理工作肩负着服务卫生事业,服务大众的使命,科技在发展,医学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因此卫生事业管理也需要紧随医学发展的脚步,不断创新,不断进步。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思想和能力。然后建立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宗旨的课程体系、建立实践教学新体系、采用创造性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措施。
参考文献:
[1] McC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y,1973(28)
[2]赵艳玲.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人力资源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 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