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相关理论综述
离职的涵义
离职是指个体终止其组织成员关系的过程,包括主动离职和被动离职两种方式。离职包括内在的离职意愿,即产生离职的想法;和外显的离职行为,即实际采取的离职行为。通过辨析可知,离职意愿和离职行为之间尚有一定距离,离职意愿是指员工蓄意要离开组织的意图(Mobley,1977),侧重态度倾向,而离职行为注重行为后果。离职意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测员工的离职行为,对其研究可以帮助组织的管理者有效地监测员工的离职行为,以避免离职行为的发生。离职意愿一般可以定义为工作者在特定组织工作一段时间,经过一番考虑后,蓄意要离开组织的意图,它属于主动离职的范畴。离职意愿的意义表现在通过对它的研究,能够为预测员工离职行为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依据。
2.3.2 离职模型
关于离职模型的成果非常多,影响较深远的模型是1958年March和Simon提出的员工离职模型和 Mobely(1977)模型。
(1)March和Simon(1958)“参与者决定”模型[ 李莎.中国销售员工主动离职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07.15-33.]WPF中墨卡托投影得到的瓦片地图给三文模型贴材质
1958年,March和Simon合著的《企业论》中提出了“参与者决定”模型,该模型是关于员工离职较早且影响较大的总体模型。该由两个子模型构成,一个是分析个体的行为因素,关注的是感觉到从企业中流出的合理性;另一个是分析劳动力市场因素,关注的是感觉到流出的容易性程度,包含了“行为因素”和“经济情况”两个构面。March和Simon的这两个模型,是最早试图将劳动力市场和个体行为融为一体来考察员工离职过程的模型,然而这个模型只是对员工离职过程的抽象描述,它没有结合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具体因素,因而模型缺乏预测性和应用性。具体模型见图2-5、图2-6。Mobely(1977)模型
Mobely(1977)、Mobely(1979)、www.751com.cn Mobely(1981)是离职意愿研究领域较为有影响力的模型,1977年,Mobley首次提出离职意愿这一态度和意图会导致实际的离职行为,其逻辑关系为:员工对工作不满意→→产生离职念头→→员工个人对此进行评价→→选择其他解决方案→→产生离职意愿→→履行离职行为。Mobely(1977)还提出了工作不满意和离职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的顺序观念。[ 张勉,李树茁.雇员主动离职心理动因模型评述,心理科学进展,2002(7).]
图2-7 Mobley员工离职决定历程模型
资料来源:Mobley, W.H.: Intermediate Linkag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Journal of Appiled Psychology, 1977, 62,238
2.3.3 离职意愿的测量
对离职意愿的测量方式较为多样,国内目前的主流研究采用的是香港学者樊景立(Farh)等(1995)开发的量表,该量表的优势在于内部一致性系数高、重测信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