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视角下的组织隐性知识创造述评文献综述
组织隐性知识
国外对于组织隐性知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58年,波兰尼在其代表作《个人知识》中首次提出隐性知识这个术语。之后,学者们对此概念的研究主要来源于三个角度:哲学、心理学、管理学。从哲学角度,Aristotle(公元前310)提出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与一般感觉有关的知识,属于实践智慧(practical wisdom)即现在所谓的隐性知识。之后,也有一种理论堪称对隐性知识优先性原则的典型表述:显性知识必须依赖于隐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所有知识不是隐性知识就是根植于隐性知识(波兰尼,1966)。同时在语言学方面也证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并认为隐性知识属于一个人的先天官能,是语言能力的基础(N. Chomsky,1981)。虽然,此三人的研究视角不同,但都认为隐性知识是一种理解认知的能力。在心理学上,主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隐性知识,认为内隐学习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所有抽象、隐性知识的发展都是必需的(Reber,1989);认为有一种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在获取这种知识时,实践比语言更容易让人领悟,这种程序性知识属于隐性知识范畴(J.R.Anderson,1990);认为隐性知识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它的获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它能使个体达到个人追求的目标认知(R.J.Sternberg,1999)。智能交通监控系统中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算法在管理学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SECI隐性知识共享理论,认为由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要经过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rn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内部升华(Internalization)(Nonaka,1994)。管理学大师P.F.Drucker(1985 www.751com.cn)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惟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其他一些学者也对隐性知识给出了自己的表述,定义隐性知识为一种存在于个人心智中,很难或不可能与他人分享的经验(Karl.M.Wiig,2001);一种很难掌握、产生迅速、提供完形(Gestalts)及辅助性(Subsidiary),而且无法描述的知识(E.B.Grant,2001);一种为高智能行为的一方面,需要具有熟练的经验,但与一般的认知能力无关的知识(Richard.K.Wagner,2003)。
目前,对隐性知识的论述主要来源于以上三个学派,哲学为隐性知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渊源,而心理学则侧重于对隐性知识的测量,这两者为从管理学的角度对隐性知识进行研究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因此从管理的角度对隐性知识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