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缺陷:一是研究假设建立在传统工业社会的泰罗制科学管理理论上,将员工看成是知识生产的工具,忽略了员工作为本体人的追求;二是研究目的更多关注的是提高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核心竞争力),忽略了员工与组织的共同发展;三是研究焦点侧重在应用外部激励促进员工隐性知识转移,忽略了知识型员工多方面的自我管理;四是研究方法热衷于预设的“宏大叙事”,过于理性与教条,强调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忽略了基于情境的适用性。总之,传统的有关现代组织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过于理性而缺乏人文关怀,过于强调科学管理而忽略人本主义管理。本文试图从后现代的角度出发,对组织隐性知识创造进行分析,以期对后现代组织中的相关知识管理实践提供参考。本文来自辣,文,论#文!网,加7位QQ324'9114找源文
www.751com.cn1.1.2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已经成为理论与实践界所共同关心的焦点。KPMG(毕马威会计事务所)2000年针对欧美地区的423位管理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人认为知识管理已经或者正在被企业所考虑采纳;有38%的人指出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知识管理;而13%的人指出企业已经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KPMG2000年的调查结果同时显示了知识管理可以带来以下的好处:增加竞争优势(79%)、增加销售业绩(75%)、掌握客户资源(72%)、促进员工发展(57%)、产品创新(64%)、营业增长(63%)、增加利润(63%)。DeLong&Fahey(2000)认为,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科技技术只占20%,其它占80%的部分则是与人的因素。而现今我们所熟知的知识管理,大多是将员工看成是知识生产的工具,而忽略了员工自身的需求。在当代组织中,领导者更多关注的是组织能力,忽略了员工与组织的共同发展,在隐性知识管理方面,侧重于应用外部激励促进员工隐性知识创造而忽略了员工的自我管理。这种理性而教条的管理企业方法,热衷于“宏大叙事”,强调研究结果的普适性,过于理性而缺乏人文关怀,使企业在对员工的知识管理方面始终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
那么,在后现代社会中,缺乏人文关怀的传统隐性知识管理理论是否依然适用?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则传统的趋于理性、中心化、普适性的隐性知识管理理论就将产生动摇。后现代哲学的问世与发展,为我们从更深层次展开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拓出了一片新视野。后现代知识观反“罗格斯中心主义”,提倡多元化,赞同非理性;带来元叙事的危机,强调关注雇员等“边缘群体”的声音(利奥塔,1979);并认为知识就是话语权(Foucault,1980)。可见,后现代哲学理论更适合用于或指导“知识经济社会”下的组织隐性知识管理研究。
基于此,本文拟应用扎根理论对多个国内企业的组织隐性知识创造进行深入质性研究,探讨后现代视角下组织隐性知识在创造过程中的障碍所在、员工知识生产及合法化的过程,为企业在后现代社会中进行知识管理提供新路径、新方法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C#子窗体最大化时看不到相应的按钮 1.1.3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后现代视角下组织隐性知识创造研究+结论建议 第5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