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假设:
H3:高管过度自信与并购绩效负相关
3.4 制度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制度理论认为转型期的经济环境下,制度特征是影响公司行为的重要因素。处于转型期的经济环境,普遍存在市场机制不成熟、市场效率不高、相关法律法规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政府直接干预严重以及社会网络替代市场机制等等特点。
搜索引擎研究参考文献虽然一定程度上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但政府通常掌握着大量诸如银行信贷、行业进入以及行政审批等等关键资源。对政府进行公关往往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渠道。特别是那些与政府没有关系私营企业,往往通过通过雇佣前任政府官员或通过自身参与政治生活来获得与政府沟通的渠道。
在经济转型期,一方面政府掌控着大量关键资源,另一方面存在严重的政府直接干预,这就使得政府的制度特征能够对企业行为产生巨大影响。所以在转型期的经济中,制度理论对企业行为具有特殊的解释力。
虽然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期,制度特征对于企业并购行为具有重要解释力。
我国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股通常处于第一大股东的位置,这为政府的行政干预提供了可能。另外,四大国有银行控制的银行体系,进一步便利了政府的政策干预。政府对于某些行业的支持或限制成为相关股价波动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进展,“国退民进”思想开始落实。这直接导致了国企改革中的“抓大放小”与“战略重组”策略。为了配合国企改革策略的顺利实施,中央为国企改革提供了许多支持性配套政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推进国有企业调整重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政策性支持一方面使得处于“抓大放小”与“战略重组”范围内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稀缺性资源,另一方面也节约了相关企业的并购交易成本,使其能够更容易实施并购,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假设:
H4a:“抓大放小”策略与并购绩效正相关
H4b:“战略重组”策略与并购绩效正相关
3.5 相关理论整合与假设
代理理论与自由现金流理论二者的解释根源都是管理者与股东的委托代理矛盾。损害股东价值的并购是代理冲突环境下的一种结果;制度理论则强调并购行为是企业在政府宏观政策环境下的一种行为,三种理论强调的都是促使高管作出并购决策的环境因素。与前三种理论不同,自大理论强调地是,高管这一行为主体的人格特质对并购行为的影响。
根据决策理论的关注点不同,可以将解释并购未能创造收益的传统并购理论区分为,描述高管决策环境的理论,如制度理论、代理理论、自由现金流理论;描述高管决策行为的理论,如自大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环境对于个体的行为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强化理论,决策环境——高管行为特征——决策行为——并购绩效。
即决策环境可以塑造高管的行为特征,高管的行为特征会影响并购决策,进而影响并购绩效。具体而言:
与大量中小股东相比,控股大股东拥有公司更多的剩余索取权,同时也承担着更多的风险。因而,出于自利的目的,大股东更有动机对高管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从而避免损害股东价值的投资行为。Levy (1983) 等发现,美国公司的股价和股权集中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过度自信导致高管投资过度,进而损害了股东的价值。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大股东会抑制高管过度自信这种非理性行为。李善民、陈文婷(2009)实证认为,高管过度自信与并购决策正相关,适当的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独立董事比例则与较好的并购决策相关。
Franks & Mayer(2001)进一步指出,具有大股东的公司相对比较容易更换高级管理者。大股东的外部监督作用能够制衡高管的过度自信行为,从而减少损害股东价值的并购行为。
Weinstein(1980)实证指出,感知控制力(perceived controllability)是影响过度自信的重要因素。企业内部充足的现金流,可以增加高管自身的控制力。这也是高管不愿意将自由现金流发放给股东的重要原因(Jensen,1988)。姜付秀等(2009)实证结果表明,高管过度自信与企业扩张正相关,并且当企业内部存在充足现金流时,这种正相关程度更大。充足的现金流无疑成为高管过度自信的筹码。另外,Malmendier & Tate (2003)指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认为,资本市场低估了公司的价值,因而不愿以发行证券的方式从外部融资。这也导致,当公司内部存在充足现金流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投资过度;当公司内部资金不足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又会投资不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基于高管过度自信的中介效应研究 第8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