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细分培养方向,明确核心课程。由于电子商务涉及面很广,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无法实现对学生面面俱到的培养。而培养复合性人才也并非是技术、商务或管理类课程的简单叠加。因此,高校需进一步把脉市场需求,明确专业定位,做到前宽后窄、先博后精,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在技术、商务或管理的某一方面有所侧重。在培养方向上,高校可以按照电子商务内容,如电子商务物流、营销、贸易或项目管理等进行细分,也可以结合具体的行业进行专业定位,如医药电子商务、化工电子商务、农林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等,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行业知识和电子商务策划、应用能力。建议推行本科导师制度,根据学生专业兴趣分类指导,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并符合企业的细分需求。
在专业定位上,不同高校可以结合其行业或专业优势进行细分。但作为同一个专业,其核心课程应予以规范,以体现一个专业的基本培养规格和对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在这一方面,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个相关高校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望在近期形成电子商务专业规范和教学质量标准。
3.改革教学方法。电子商务专业反映了技术和商务领域的最新发展,其教学方法也应突破常规。例如,根据企业具体的电子商务应用和学科发展前沿,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结合完整的商务项目,让学生了解一个项目的策划与运行全过程,以培养高层次的项目管理人才;采用课堂讨论方式,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搜集、分析、处理相关资料和案例,并在课堂上进行公开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建立、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网站,一方面为学生下载优秀论文、辅助案例和前沿教学内容,以及提交作业、交流学习心得等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为学生参与网站建设和文护、丰富网站内容等提供实践机会。
4.创新实践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了给社会提供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无论是原有的偏管理或偏技术的培养模式,都必须着眼长远,又切合我国社会信息化初期的市场需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为此,实践性教学成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的最重要的内容和环节,已引起了各个高校的高度重视。
建议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进一步创新实践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高校除引进、更新电子商务开发及模拟软件,建立企业实习基地以外,还应充分借助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创新学生实践、实习方式。一方面,校园内的招生、宣传、图书设备采购、网络教学、后勤服务等逐步电子化,学生可以利用高校的电子商务氛围,学习、研究校园生活的电子商务内容;另一方面,以相关电子商务竞赛为载体,借助阿里巴巴、淘宝、腾讯、各电子银行等电子商务平台,使学生接触企业真实问题,了解各种商业模式和典型应用。此外,还可以探索高校教育与社会资格认证有机结合的机制,创造专业理论与企业实践无缝连接的电子商务培养环境,建立起学习、实践的“生活化、商业化”培养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完善包括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社会实践在内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5.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视野。关于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数据。充斥媒体并为许多文献广泛引用的一个数据是: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20%。这一数据的出处是国际电子商务师认证委员会(中国)研发中心在2004年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和自学考试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情况调查的结果,调查截止时间是2004年6月15日。但这一结果并未就统计方式、样本地区等作出说明。事实上,国内首届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学生毕业的时间是2005年,而且据笔者调查,20%的就业率与当前的实际就业状况严重不符。以江苏南京为例,各高校2007届电子商务本科毕业生的一次性协议就业率大都在70%以上。因此,用2004年的数据说明2007年的状况,并得出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结论未免有失偏颇。毕竟,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是十分迅猛的,2004年中国的网民数是9400万人,电子商务交易额为4075亿元,而截止2007年底,中国的网民数是2.1亿人,电子商务交易额预计超过1.7万亿元。
但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在目前供需信息不对称、企业对于电子商务从业者的素质和能力还缺乏充分认知和统一评判标准的情况下,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应转变自身就业观念,拓宽就业视野,除了少量“纯粹”的电子商务专业岗位之外,要充分利用传统行业的电子商务需求,从贸易、营销、物流等与专业方向相关的更大的就业范畴内选择工作,或者借助现有的网络环境和自己的学业优势自行创业,这些都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上一页 [1] [2]
免费论文-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的共性问题与创新措施 第2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