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要注意两个问题:
关注孩子个性结构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防止孩子形成暴躁、嫉妒、任性、孤僻、怯懦、自卑、狭隘、神经质等个性特征。
关注孩子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协调统一。把孩子个性形成放在社会化的大背景中考虑,既鼓励和发展孩子的个性特点,又使其个性特点符合社会化的要求。
5、怎样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家庭教育?
听说我国著名数学家在小学时曾经数学考试成绩不及格,是不是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数学家张广厚小时候家庭经济困难,他要长时间参加劳动,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考中学时,他因数学不及格没有考上。这是由于客观原因,而不是智力的问题和学习动机的问题。这和现在有的小学生不认真学习而导致学习失败完全是两回事。张广厚的母亲没有嘲笑、挖苦、惩罚孩子,只是经常给他讲:“铁杵磨成针”、“龟兔赛跑”的故事,广厚明白了一个道理:困难不可怕,起步慢了点也不要紧,只要自己刻苦钻研,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于是,他比别人更加刻苦地学习,他早晨去学校太早,学校还没有开门,他就在路灯下读书。就这样他考上了中学、大学,而且还成了一位世界上有名的数学家,他与数学家杨乐合作,在“亏值”和“奇异方向”的研究中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结果。由此可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家庭教育是何等的重要。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划分,6——12岁是一个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的时期。小学生正属于这个时期,其社会任务就是学习。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不致落后于同伴,小学生就必须勤奋学习。小学生的挫折大多来自于学习,他们害怕学习失败。如果儿童在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就,在其他活动中也经常受到承认和奖励,就会变得越来越勤奋。
家长应该仔细研究孩子的心理特点。他的认知能力如何,会不会控制情绪,意志品质是否坚强,气质性格属于哪一类,行为特点是什么。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这个阶段,影响小学生活动的主要因素已经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勤奋感不仅指学习上和工作上的能力,还包括对人与人之间互相接触的胜任感,许多人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与习惯产生于这个阶段的勤奋感。儿童的勤奋感中要有一点失败的经验,以便今后能经受失败的挫折;但是又不能经常遭受挫折。小学生在生活中,在成功和失败中锻炼坚强的意志,逐步增进心理健康。
一、实施策略
1、总结经验,引导推进
我们在课题研究正式步入正轨之前,认真总结了前面所结题的两个县级课题研究工作的经验教训,向全体课题组成员提出了“实、活、新、高、稳”的五字方针:即:在研究的过程中要讲究一个“实”字,以防止研究工作浮于表面;在研究的手段上要讲究一个“活”字,以避免研究方法墨守成规;在研究的理论上要讲究一个“新”字,以促进理论体系开拓创新;在研究的效率上要讲究一个“高”字,以提醒研究人员务实高效;在研究的步伐上要讲究一个“稳”字,以保障研究计划稳步实施。
2、明确任务,分层实施
为保障第一阶段的研究任务顺利完成,以达到预定的效果,根据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学段组,结合本阶段的研究目标,我们强调了:确定研究主体与问题调研同步,确定研究个体与问题分析同步;分人、分组制定出具体、细致的《课题研究行动方案》。
3、及时交流,定期跟踪
根据课题组成员选自基层、难于集中的实际,我们严格规定:每周小组交流不少于一次,集思广益,互动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每周各小组组长必须向课题负责人汇报一次课题进展情况,了解进度,反馈信息,解决问题,及时引导;每两周课题组相关负责人下到基层一次,令距离接触课题组成员,听取汇报,查看资料,适时辅导,督促实施。
二、研究成效
开展对小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研究,不同于某一学科问题的研究,研究者既是研究过程中活动的主体,又是此课题研究本身的客体,对于每一位科研员来说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有过硬的《儿童心理学》理论水平,这对大家来说无疑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但通过阶段的研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收获不小。
1、端正了科研的态度。
从事教育科研本身就是服务于教育教学,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一群小学生,理论年龄都在6至11周岁,但就小学生的心理研究而言,学生各种心理因素的出现与家长、学校、社会、周围学生、授课老师和研究者本身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研究的面之广,环境之复杂,人员之众多。研究一开始是主体和个体难于定位,找不准着眼点,抓不住重点;接着是自身的理论素养难以达到研究的要求,必须自学“充电”;更难的是在调研过程中需要广泛接触学生、授课老师和家长,记录和整理大量的素材,不但需要牺牲大量的时间,还要做到:嘴勤、腿勤、手勤。但面对种种困难我们没有一个人退却。正如张海桃老师说得那样:我们一定会以饱满的热情,克服困难,以科学的态度,努力探索,让自己在研究中成长,成长在研究中。
2、领会了育人的内涵。
以往我们只注重于本身的教学,把备好课、上好课作为工作的重心,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自己工作的命根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去研究过学生,关心过学生,更谈不上“走进学生心灵”。通过这阶段的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我们的教育不应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细心地研究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的成长,就得学会揣摩他们的心理,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平等中学习,在关爱中成长。
3、了解了学生的心理。
根据《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低、中、高三个学段组的成员通过“主体调研、个体调研、家庭调研、社会调研”,采取“问卷、谈心、走访、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对待课堂听课、课堂提问、课前预习、学习压力、学习困难、学习态度、完成作业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问卷测试。研究发现小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厌学、逆反、畏难、自满、胆怯、妒忌、自卑、焦虑、任务、对抗等。其中:逆反、妒忌、对抗心理主要表现在高学段;厌学、畏难、自卑心理主要表现在中学段;胆怯、焦虑、任务心理主要表现在低学段。
4、调整了科研的思路。
在本课题开题之前,我们只是凭借平时教学中对孩子的一些初浅了解从理论上推测各学段组要研究的方向,但通过本阶段的深入调研,才真正认识到小学生在学习上之所以存在某种心理问题,与年龄大小、性格取向、环境条件、教师态度、家庭教育、同学关爱、班风校风乃至社会风气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首先及时对原来的人员分组进行了调整;再是具体明确每个组员的研究方向,做到各有侧重,力求使研究更加科学、全面、深入。
5、制定了详实的计划。
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对策 第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