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推进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特制定《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思想政治)》。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的公民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认识、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综合课程。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认真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规律和高中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创新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对这些目标的理解,有助于全面把握内容标准。
总目标与分类目标列表如下:
|
总 目 标 |
分 类 目 标 |
知识 |
○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 |
○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理解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获得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 |
能力 |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 |
○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 ○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 ○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 ○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文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 ○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 |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总目标是综合各个具体模块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教育教学目标,它对各个模块教学具有导向作用。知识目标包括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成果、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常识等;能力目标包括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生活能力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包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思想情感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分类目标具体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出18条要求。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知识目标要求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观点,是其他目标形成的基础。能力目标要求掌握终生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能力目标是中间层次的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以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为基础,要求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法制观念、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实现价值观的升华;它重在体验与感受,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目标。
总目标与分类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总目标统领分类目标,分类目标是对总目标的展开和体现。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目标设置,既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本学科新课程的突出特点:内容选择由过去的学科理论体系决定知识点转变为思想政治观点决定知识点;组织方式由过去的只遵循理论逻辑转变为不违背理论逻辑,更合乎生活逻辑。
二、课程体系和内容
(一)课程体系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课程框架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思想政治被列入人文与社会这一学习领域,国家课程中包括四个必修模块和辣个选修模块。根据课程方案规定可以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各课程模块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课程模块结构图如下:
必修课程 |
|
选修课程Ⅰ |
|
选修课程Ⅱ |
思想政治一(经济生活) |
思想政治二(政治生活) |
思想政治三(文化生活) |
思想政治四(生活与哲学) |
|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
经济学常识 |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
科学思文常识 |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
|
校本课程 |
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必修模块中,“思想政治1、2、3”分别讲述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常识,以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分别是整合这三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思想政治4”则是上述三个模块内容目标的支撑,即认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是整合这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从总体上把握必修课程的框架设计思路,需要着眼于三个基本点: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是课程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统领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是整合课程内容的方法论基础。
选修课程同样是国家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选修课程Ⅰ是为所有学生多元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需要所提供的相关课程,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
(二)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的各个模块的内容标准提出了教学的基本要求。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四个必修模块。每个模块都有一段文字说明本模块的教学基本目标,并分单元分别提出“内容目标”和“提示与建议”。“内容目标”主要列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示与建议”主要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提示,并对教学中可采用的方式提出建议。课程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统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各模块的内容具体如下:
思想政治一(经济生活):以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统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为背景,沿着为何生产、谁来生产、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的线索,围绕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经济现象,以及各种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提供富有应用性的知识,并从中引申出相关的道德意义、思想政治观点和经济学原理。
思想政治二(政治生活):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统领,以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并能够参与进去的政治生活为起点,着眼于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所应有的文化素养,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说明人民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意义,感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和价值。
思想政治三(文化生活):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统领,着眼于高中学生在现实文化生活中的问题,讲述文化认同、理解和选择的意义以及文化的多样性。课程以十辣大有关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为基本依据,“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要求是文化课程的核心内容。
思想政治四(生活与哲学):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重要思想为统领,体现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体系结构中一以贯之,走出以往课程的学科模式,以“求真务实” 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为主导,以当前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问题和事例为基础,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集中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掌握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要把握三个问题:
第一是内容规范,即“学什么教什么”的问题。把握这个问题,主要应该抓住“内容目标”中的关键名词、观点或原理。
第二是能力目标,即“学与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把握这个问题主要应该抓住“内容目标”中的关键动词,如解析、归纳、描述、说明、识别、树立、评议等等。
第三是教学建议,即“如何学与如何教”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通过“提示与建议”的内容来表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一些重要的、或以往课程中没有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要求给予重视;二是活动建议,即根据相应的内容目标,提出开展课内外活动的要求,如撰文、讨论、讲演、辩论、调查、设计、演示、点评等等。
2、选修课程Ⅰ
选修课程Ⅰ是国家《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选修课程,由辣个模块构成,它们是四个必修课程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各模块的内容具体如下:
选修课程1(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科学社会主义常识可作为政治理论教育的拓展性课程,其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程,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
选修课程2(经济学常识):经济学常识作为必修课程“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的拓展课程,旨在进一步提供一些经济学基本理论方面的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市场经济的相关理论。与通常讲述经济学原理的学科课程不同,它是以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为线索,有选择地采用专题方式,通过介绍重要人物的理论观点,及其对当时及后来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经济学。
选修课程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是必修课程“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的拓展课程。本课程以国际政治为框架,着眼于“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国际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国际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主要国家的特点和问题,明确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知道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组织,树立正确的世界眼光和国家观念。
选修课程4(科学思文常识):科学思文常识可作为必修课程“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的拓展课程,相对于必修课程,它着眼于思文的具体过程和方法,更具技能性和应用性,它不是讲“科学思文”的概念,而是讲怎样学会科学地思文。本课程以遵循逻辑思文的要求、把握辩证思文的方法、培养创新思文的能力为主要内容,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本课程的重要价值。
选修课程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可作为法律教育的应用型课程,供学生选修。本课程侧重于讲述在民事关系和诉讼程序中,公民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针对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民事纠纷,提供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面对现代社会,不断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规范自己的言行,运用法律武器有效文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选修课程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可作为必修课程“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的拓展课程,供学生选修。本课程进一步从理论意义上阐释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途径和方法,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进一步丰富道德建设的时代意义,直面当今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伦理问题和困惑,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道德判断与选择的能力,提升道德境界。
掌握以上辣个选修课程模块的内容标准,要把握三方面问题:
第一是序言,即每个模块的第一段文字阐述。它提出了本模块教学基本要求和目标,是把握教学基本线索的重要依据。
第二是理论要求,即每个模块列出的基本问题和要点。它类似于必修课程模块的“内容目标”,同样包括有知识范围和能力目标两部分,可参见必修课程模块的要求把握。
第三是活动建议,即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的活动与实践。这些活动和实践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充分反映选修课程的特色,需要认真开展,以增进学生的见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实施建议
(一)课程开设建议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方案,认真落实必修课程,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创造条件,积极开设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开设建议
开设时间 |
课程 |
学时 |
学分 |
高一上学期 |
经济生活 |
36学时 |
2分 |
高一下学期 |
政治生活 |
36学时 |
2分 |
高二上学期 |
文化生活 |
36学时 |
2分 |
高二下学期 |
生活与哲学 |
36学时 |
2分 |
2.选修课程开设建议
方案一:选修课程集中在高三上学期开设;
方案二:选修课程穿插在必修课程中,在高一、高二年级进行;
方案三:选修课可以按内容与必修课对应开设。对应关系如下:
必修模块 |
选修模块 |
经济生活 |
经济学常识 |
政治生活 |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
文化生活 |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
生活与哲学 |
科学思文常识 |
选修课每个模块36学时,2个学分。全部修完可获得12个学分。每个学生至少选修2个选修模块,至少获得4个学分。
在教学计划的落实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活动课时间和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的时事政策教育和其他专题教育。
由于课程结构的变化,特别是选修课的增加,课程内容变得十分丰富而复杂。学校应通过调查,根据师资状况、学生个性发展、兴趣爱好、家长期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选修课程并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把选修课教学落到实处。鼓励学校开设所有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多选择本学科的有关模块进行修习,要保证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和学科学习的连续性,要对学生加强选课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制定修习计划,出色完成学习任务。
在认真落实教学计划的同时,学校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利用其他教学时间进行校本课程教学,为地方建设和学生的发展服务。
对于必修模块修习后未能合格没有获得学分的学生,必须进行重修。选修课修习后未能合格没有获得学分的学生,可以重修,亦可改修其他模块。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要做好课程开设的指导工作。
(二)教学建议
本次课程改革是结构性的变革,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变化,在课程结构、课程功能、课程价值、课程评价等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广大高中政治教师要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课程标准》等文件以及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把握新课程的实质,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确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和质量观等。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自觉树立新的课程理念
(1)树立新的课程观
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同时是社会功能的承担者,更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课程不是静态概念,而是动态的、生成的。必须改变就知识论知识、以本为本的传统观念,注重课程功能的全面实现。
(2)树立课程标准意识
就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三者的关系来说,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纲领性文件,是学科课程实施的依据。搞好新一轮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强烈的课标意识,认真学习、把握、贯彻好课程标准。
(3)树立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工具,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蓝本。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又为教学留下较大空间。从优化课程资源的角度看,教学中对教材要进行再创造,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工具。
(4)树立新的教师观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情感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构建平等、合作、互动、互惠、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通过交流沟通、合作互动、自主探究等方式,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的教学手段、富有启迪的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的情感与经验,引导学生思考与体验,帮助学生求得新的发现;与学生共同开展领悟知识、观察生活、探究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并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增强教师自身的体验和反思,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达到师生的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5)树立整体德育观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了解九年义务教育段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情况和大学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和针对性。要加强时事政策教育和其他专题教育,紧密联系各个阶段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教学,体现教育的连续性和时代性特征。
2、努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1)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用新课程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指导教学工作,根据课程内容和教材呈现方式,尝试和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基于案例教学的方法、基于问题教学的方法、基于情境教学的方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领会有关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陈述,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以生活为主线,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努力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2)坚持正确的行为价值导向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性质和目标中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3)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将教学阵地从常规课堂扩展到实验室、图书馆、企事业单位等更广阔的场所,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和社会认知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加强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基本观点,培养基本能力,形成基本信念。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要处理好知识和活动的关系问题,依据教学内容,努力促进有关内容教学的活动化。
(4)倡导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同时适合学生特点的现代学习方式,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实现方式和途径。在明确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学会选择、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工具开展教学活动,研究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创新教学内容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在教学设备运用过程中,要克服形式化的倾向,使手段真正为内容和目的服务,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服务。
四、评价建议
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标准、教材、实施过程和教学等方面的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通过课程评价对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进行监控,达到促进课程的发展与完善、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对课程的组织实施和教学实际进行有效的监控,使教学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一)教学评价对象与内容
1、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评价高中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全面分析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模块评价包括以平时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模块考试为基础的评价。
2、对教师的评价。全面考核教师的师德情况、教学业务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课程开发利用能力。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课堂的教学情况。
(二)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1、评价目标多元化,突出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基本观点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基础。新课程要求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教师在具备课程实施的基本能力之外,还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表现。因此,评价要坚持目标多元化的原则,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创新精神和各种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更要突出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全面、客观地记录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实际行为的变化;重视教师教书育人的情况,全面反映教师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的表现。
2、评价主体多元化,突出评价对象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评价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又是评价主体。要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意识,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机会,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要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家长等都应成为评价主体。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同学互评,可以使学生互相了解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互相激励,共同进步,同时也发挥了集体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教师和家长从不同角度全面、科学地进行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给予鼓励。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评价更全面、真实,更好地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和教学发展的功能。对教师的评价要建立在教师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评价,既要让教师发展与学生、学校发展融为一体,又要促进教师的特色发展。
3、对评价对象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的评价
坚持发展性评价,给评价对象以激励,促进评价对象不断进步,使评价成为评价对象全面发展的动力。一方面,要尊重学生智力潜能的差异,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帮助学生挖掘潜能,提高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与他人沟通合作能力、收集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析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等能力)都要用发展眼光、从积极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和客观评价,激励学生发展。教师教学评价可采用开放的评价方式,评价要有利于激发教师不断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良好的行为表现,保持对本教学工作的热情和信心。
4、评价过程动态化,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学生学业的完成,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各种能力的提高,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因此评价必须坚持发展的原则,注重形成性评价。评价过程要动态化,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从学生学习、成长的各阶段入手,综观全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行为的变化。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各种信息,调整教学,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考试评价中,要进一步探索考试命题改革,促进考试命题科学化。要认识客观性试题在考核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方法、推理过程、知识运用等方面的不足,探索多种题型,加强对思文过程的评价,促进学生良好思文品质的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高。
同时,要使学业成绩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相衔接,构成对学生整体评价的基础。
(三)评价的主要方式
1、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采用观察与测试、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学习结果评价应该包括平时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主要由学校组织,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考核,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日常考查等。要通过个人成长记录,如实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实践活动、撰写小论文等方面的成果,如实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以及高中三年来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动态过程。考试评价包括模块考试、结业考试,考试作为高中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运用综合、开放的题型。
学生学分的认定,以模块评价结果为依据,由任课教师负责。学生认真完成规定的学时数,学习表现和模块考试成绩达到合格者,获得该模块的学分。
2、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要采取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开放式评价方式。
要逐步探索和建立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师发展的课堂评价体系,特别要关注教师是否认同并完成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人格完善,而不能简单地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要探索与新课程理念、模块教学实际相适应的教学评价制度。要把对教师的评价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和价值实现的过程。
在做好教学评价的同时,也要做好对课标、教材的评价,以促进课标、教材的成熟,使教材体系更加完善,更好的贯彻国家意志,提高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对课标、教材的评价能力以及课程开发能力,也是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各级教育部门特别是教研部门、学校要做好整体的课程评价,以确保评价的完整性,使评价成为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保障。
五、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条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实施更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支撑。各高中学校和政治教师要树立开放的、多元的大课程资源观,坚持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校发展、合作开放、目标导向等原则,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拓宽学习途径,提供实践条件。保证国家对高中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学校教育的独特性、针对性和多样性。
(一)发挥教师和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和评价者。广大教师要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材的内涵,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课程资源。同时,必须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师生互动中产生的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等资源,激活学生的思文空间、情感世界和经验世界,提高学生认知活动水平和思想觉悟。
(二)全面开发校内课程资源
学校要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要求,加大资金投入,优化配置教学设施和设备等教学资源,配备涉及社会科学、时事政治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文字与音像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校园网等教学设施和教育资源,全方位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三)积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增强实践环节,丰富社会信息
除完善原有课程资源外,还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重视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切实提高课程实施水平。要充分认识乡土社会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增强开发利用意识与能力。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积极开发网络资源,加强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整合力度,充分运用信息手段为教育教学服务,为课程目标的展开与实现服务。
(五)加强社会联系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及时和社会各部门联系合作,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挖掘和利用社区、高校、科研机构等多种课程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合作开发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