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今天上课的内容也是《最后一课》,是第二课时。但我今天更多的关注的不是师傅课程是如何设计的,而是他对于内容是怎么一步步引导的,语言是怎么组织的。这节课师傅主要围绕“变”这个字展开的,首先师傅抛出一个问题,课文里有气氛之变、小弗朗士之变、韩麦尔先生之变。让大家思考在文中找出这三方面的变化,要求只要学生找出任何一个变化,都可以站起来说说,接下来师傅也就在听取学生回答“变”的同时,把课文中的知识点都讲解到了。我注意到师傅提问的语言首先都很简练,似乎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不多不少,而我提问就很啰嗦,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好心想让学生更加理解我的问题,所以我就反复的解释问题,结果就在无心中把学生的头给绕晕了,他们就更迷惑,这样自然就减少了听课的兴趣。我还注意到师傅提问很注意自己的措词,在分析气氛之“变”时,他提醒学生说:“今天的课堂还怎么样?”“今天的气氛怎么样……”。而如果是我,我会说:“我们大家再看一下,小弗朗士今天的最后一课还有什么变化”。这就是区别,我会不经意间突出这节课是小弗朗士的课,而师傅就注意到技巧不提有些字,无形中把学生引入其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理解,仿佛这节课就是我们学生的最后一课,这样的安排更能够让同学们切身的体会其中人物爱国和悲愤的感情。学生在回答韩麦尔先生的变化时,最后师傅确认说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个老师而且还是个爱国志士,特别强调学生注意他的话里有个句型“不仅……而且”,要求学生要模仿这样的句型来回答问题,这样才能做到严谨。是的,一堂课听下来,我对引导学生有了新的启发,语言一定要简练但也要做到刚好切中要害。同时,我也明白了师傅为什么那么优秀,真不简单,我要从他那儿学到的知识太多了。
交流时,师傅告诉我,这节课要做到对关键词的处理;在课堂主线上他是按照情节结构、文中的“变”和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的分析展开的。还提醒我注意教学设计的内容有时要根据课堂情境做一定的调整,这是很有必要的。
上完课后,我们师徒交流时,师傅说第九课《土地的誓言》学生比较难懂,所以一节课没有上完。谁说不是呢?记得这篇课文,我作为学生时好像没有被选入教材中做课文,所以现在的我也是和学生一样第一次接触它,而且我刚开始第一次看这篇课文时,我读了一遍后,回顾内容我竟然不知道文章在写什么内容,脑海中没有留下任何可回忆的情节和语句。当时我就很苦闷,这篇课文该如何下手引导、讲解,让它成为我的学生囊中之物呢。
今天听完师傅的这一课,我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教学设计了,说直接一点就是按照师傅的这一教学思路可以很好的让学生明白文章的重点知识。师傅对于文章主体思路是:开篇就根据文章的题目抛出三个题目,课文的标题是什么意思?《土地的誓言》中“誓言”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誓言?对于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学生朗诵完文章后,自己就能在文章中领悟出来或者说找到相对应的文本答案。有点难度的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誓言?学生在文章中很难找到直接原因或者说不一定能找到准确的语句来完全体现,但我们上课时要注意把他们引导对课文中的重点两句的把握,一是“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一是“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对于第一句先理解“欢笑”有哪些,再来理解为什么说被“埋葬”了,分析“埋葬”这个词的严重性和程度之深,从而体会出其中的“恨”之深。对于第二句中,重点把握“泛滥”这个词,可以从它的本义、引申义,和一些类似词作比较来体会其含义,还有在文中泛滥的热情又体现在什么地方,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土地的深“爱”,爱之深才会对剥夺者恨之切,从而体会作者心中此刻迸发的情感,最终爆发出了对土地的誓言。
师傅在教授这篇课文时,重点是在解读文本时注重对关键词和语句的把握。这是我所需要学习的一点,教授学生分析文本的方法。这也是我很欠缺的一点,也是目前做的还远远不够的。
围绕一个因素,写一群人
————跟巨匠学作文 上语文作文课始终是我最烦恼的一件事,总是感觉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从何处切入主题能让学生明白。而我幸运的是我可以求助我的活教材——我的优秀师傅。就像今天听课的施老师说:“杨主任是你师傅啊?”我点头,她说:“你真幸福啊!”呵呵,又何尝不是呢?
师傅今天上的这节课,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两全其美。师傅在以前谈话时就说过,我们现在用的语文教材就是我们上作文课的最好范文,他今天就这样做了,利用第三单元的课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来训练学生作文。这一课师傅选择的是他经常强调的“侧写”,以写来带读。这就是我说的一箭双雕,即阅读、分析了课文,又训练了作文的教学。首先师傅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获得写作的启示。老师说课文中的写人方法怎么着手的?当有一个学生回答是在文章中找出语句并加以自己的理解时,师傅否定了那一方式的回答,强调是从文中某部分的描写中获得超出文本的启示。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陆续找出了很多精彩的启示,在这有必要一一列出,展示出七(2)班学生的功底和思文火花,如:从日常生活着手;写人物群像,抓住不同人物性格中的个性与共性的描写;用比喻写肖像,用夸张写动作;用细节突出性格特点;环境烘托;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心理、肖像描写;用神态写人物心理。当然这些结论都是学生在文章中,根据自己的阅读读出来的。(他们就这样也把课文很好的分析揣摩了一通)。老师给予很高的肯定评价并都加以拓展分析。学生回答结束后,老师总结说发现学生在阅读时出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着眼于局部而看不到全部。在老师的提问下,学生有的发现了文章的另一个写作方法,即按照一个次序,依序写一群人的出场。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展现了这次作文的题目“围绕一个因素,写一群人”,作文题目的适当时间列出,从而也提醒了这是学生要学习的重点手法。这篇课文的场面就是标题“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在这一天发生的事情。老师合适宜的联系到学生的生活谈根据一个场面来写群体人,借一件事来写不同的人。这种先引导学习后训练的方法,我想并通过学生的表现反馈是非常之有效的行为。
课后师傅交流时说我们在教授课文时,要注意以写带读;把好的文章当作文的范文来上,注意思文指向的不同;还要注意作文教学的序列问题也很重要。 我是幸福的,班的学生有这样优秀的老师授课当然也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