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正文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更新时间:2010-1-10:  来源:毕业论文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布鲁姆·乔伊斯说:“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教会学生思考,就是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教师的教法影响学生的学法。”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交给学生学习方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文能力。那么,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下面就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提问启发法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问题是思文的向导。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中,运用问题启发法,有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促使学生思考,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药》时,学习到最后一部分时,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更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出现羞愧的颜色……”这时,就是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启发学生对文章作更深刻的理解:儿子为革命而牺牲,为什么还“羞愧”?这一提问,不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的激情,而且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挖掘文章的深层意蕴。

   二、比较启发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使之更能准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来比较的事物、现象是很多的,诸如可以是同一作家的改稿与原稿的比较(在词语选用的不同),也可以是不同作家同一题材间的比较,或者不同创造方法间的比较等。下面选择几种方法谈谈比较启发在教学中的作用。

    1、前后用词不同的比较

    我们知道,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成形的作品是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完成,其中自己在选词用句方面是特别注重的,在古代就是所谓的“炼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选用,就有一段选词的佳话。下面我们就以鲁迅先生的《七律·惯于长夜》中“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为例,谈谈改稿与原稿的不同所产生的作用。

    原稿为“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改稿与原稿比较,其中不同在于改稿用“忍看”、“刀丛”,原稿用“眼看”、“刀边”。从词语的表意来说,“忍”表现出一种痛苦的心情,在看中充满愤激;“眼看”包含无可奈何地看。在“忍看”中,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义愤和国民党反对派的凶残。“刀丛”是复数,范围大,比“刀边”更能形象表明国民党反对派挥舞屠刀,肆意杀害革命者的暴行。

    2、同题材文章间的比较

    相似文章间的比较就是把同类体裁,或者相同题材,或者语言风格等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比如,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和清朝李渔的《芙蕖》。《爱莲说》显然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运用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但以抒情为重;《芙蕖》重点在于介绍荷的用途,把说明、描写、抒情有机结合起来,但以说明为主。这样,通过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前者是抒情散文,重点在于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让人有所感;后者是说明文,重点在于介绍事物特点,让人有所知。

   3、同一篇文章中的比较

    比如,《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文章中就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愚公与智叟从取名上形成对比,而且名字与各自的行为也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中,通过他们对“挖山”的一席对话,真正的表现出“智叟不智,愚公不愚”的思想。又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作者描写了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少年闰土的活泼健康、伶俐机敏,而眼前的成年闰土却形容憔悴,神情麻木。通过比较,学生感受到闰土的变化如此之大。这样,前后对比,启发学生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如此变化,这对探究文章所表现的深层意蕴奠定基础
三、形象启发法

    1、运用比喻方法

    运用比喻就是运用学生熟知的事物作比喻,启发学生联想的一种启发方法。由于语文课表现的思想意蕴较为深厚,因此,教师运用比喻的方法,寓抽象于形象,寓复杂于浅显之中,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理解或感悟课文的思想性。比如,学习鲁迅在《故乡》中说到“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什么是希望?美好的生活。然而,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运用比喻,把希望喻为路:希望如路一样。路是人走出来的,那么,希望也需要人“走”出来的。这就形象的启示我们,路是人走出来的,而美好的希望也是要经过人们的努力才能实现。要要改造旧世界,建设新社会,就必须斗争。

    2、运用故事方法

    故事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征。运用故事方法就是对课文中一些极为抽象的,或者学生难以理解的意蕴,运用故事给予说明,让学生去感受和理解。正如一些出于源于故事,我们在理解成语时,就可以通过故事来理解。

   (1)讲述相关的背景故事

    一篇作品的产生都有其背景的,特别是一些逸闻趣事,如果让学生了解,对学生的学习是有一定启发性。比如,学习李白的《赠汪伦》,可以先讲有关诗歌的一段佳话。天宝十四年,水东翟村的隐士汪伦,想邀请李白到桃花潭这个地方一起游玩,于是便写了一封信给李白,说:“听说先生非常喜欢游历名山大川,不知能否到桃花潭来。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美极了。先生不是十分好饮?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信后,欣然前往。李白问汪伦:“桃花潭确实很美,但你说的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怎么不见踪影?”汪伦说:“十里桃花,是指十里以外的桃花渡;万家酒店,是指桃花潭的西边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的酒店。”李白听后,大笑不止。一连几天,他们一同饮酒赋诗,情同挚友,难分难舍。在分别的时候,汪伦在渡口摆了酒席为李白饯行。李白当场写下《赠汪伦》这首诗。通过这个背景故事,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会启发学生对诗歌的深层的理解。

    (2)把课文内容转换成故事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一些故事性强的作品的学习。可以是把诗歌转换成故事,也可以是把较长的小说转换成较短的故事。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梗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的欲望。比如,学习两汉乐府诗《陌上桑》,教师可以抓住行人的行为,使君与罗敷的对话改编成故事。这样,学生不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思考不同的人对罗敷产生同样的感受,但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这不但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而且还会让学生理解美感的共同性,或者阶级性特征。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实现语文教学要求。

    总之,课程教学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现象,大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建构的要求。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751com.cn 辣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