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重点,造就一批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必须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
一、创造性思文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核心
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文能力。创造性思文就是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前所未有的思考,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而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探索性的,创造性的。创造性思文具有灵活性、新颖性、独特性等特点。它是整个创造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运用求异思文和求同思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求异思文是创造性思文的核心,它对创造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求异思文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思文方法。求异思文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从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是以假设解决某个问题可能有几种正确方法为基础的思文过程:二是把眼前面对的材料和过去头脑中储存的材料,重新组织起来;形成新的材料,寻求现成的答案;三是在思文过程中有推测、联想、想像、创造等活动的参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文,培养学生的思文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思文的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思考、分析问题,提高他们创造性思文的质量,训练他们思文的独特性。
创造性思文不是一种单一的思文形式,而是是多种思文形式的协调活动。求异思文与求同思文是共存的。求同思文是指采取用已知的最佳办法,有方向、有范围的思文形式。其特点是在已知的范围内,进行单向的思文。求异固然是创新,有时求同也是创新。求异应以求同为基础。这是说,真正的智者必须善于从复杂多变的万象之中,去发现那个相对不变的东西,即认识事物之间共同存在的规律。
(二)运用发散思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文
发散思文又称辐散思文,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文方式。这是一种多途径、多模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体现出高度的创造性思文特征。在创造性教学过程,借助发散思文可以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思路更加开阔,从而获得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它表现出流畅、变通、独特三大特征。发散思文是创造性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和训练的反馈。然而,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辐合思文也是不可缺少的。辐合思文可以对发散思文获得的众多解决方案和办法进行优选组合,最终找到解决的最佳方法。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一位教师提出了这样一系列问题:“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有什么好处?”“用什么办法克服这些不足?”对于‘人’字形线路这一部分的教学,一般总是满足于学生理解“人”字形线路的原理,从中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至于“人”字形线路的利中之弊,往往无人怀疑。引导学生分析美中不足,探索新的设计方案,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文。在充分发散的基础上,又回到“人”字形线路,集中体会它的好处。并认识到当时条件的限制,还无法克服其中的“弊”。通过“发散”和“集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文,加深了学生对“人”字形线路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詹天佑杰出的创造才能。
总之,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文能力,就是要指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文去听、说、读、写、把创造性思文训练寓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
二、 提高观察力是培养创造的基础。创造能力的起点在于观察能力,观察是“源”,创造是“流”,善于观察,才能创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现以作文教学为例,谈谈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对不了解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给他们提示一些具体的范围,指导他自觉地观察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对学生不感兴趣的观察对象,教师要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介绍一些有关的知识,从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另外,还可通过组织一些丰富有趣的观察活动,强化观察程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1.观察要有目的性。只有明白了目的,才会使人的思文活动产生一种进取的意念,从而对思文活动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首先应引导学生按作文要求寻找观察对象,然后根据观察对象的本质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此外,还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时捕捉新的有意义的目标。
2.观察要讲究顺序。观察景、物、人、事,都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或由上而下,或由左而右或右外而内,由整体到局部;反之也可以。因此观察点不同,或平视,或俯视,观察的结果也不同。一般说来,观察分空间或时间两个角度。从空间角度来说,是静态的观察;从时间的角度来说,是动态的观察。当然,动中也可以有静,静中也可以有动。
3.观察要有侧重。在对事物有比较清晰的全面了解之后,要抓住重点进行观察(重点的确定要根据观察目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作细致的观察,有时要做反复的观察。
4.观察要有比较,有联想。俗话说“边看边想”。“想”,指的是联想和想像。没有联想和想像就没有创造,没有联想和想像就没有创新。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清楚地区别两个事物,才能抓住某一事物的特征,才会“笼而统之”。而只有把比较、、联想和想像结合起来,才能对所观察的事物从现象到本质加以分析,从而比较正确地认识并且反映客观现实。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 培养学生观察的好习惯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关键是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时时处处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应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尤其是作文教学。低年级应以观察图画为主,中年级应以观察实物为主,高年级应以观察生活为主。这样通过各有侧重的三个阶段的训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三、丰富形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支柱
想像是指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整理,创造出来未曾知觉的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想像在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说:“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此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思文活动中如果没有想像参加,科学发明、艺术创造就难以进行。想象是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力的重要支柱。
想像根据产生的条件和有无目的性、自觉性,可以分为无意想像和有意想像两大类。有意想像依据产生时的独特性、创造性和新颖性的差异,又可分为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
创造性想像是指在想像中形成创造的新形象,是整个创造性思文活动的重要内容。创造性想像对于学龄期的儿童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具体、形象地感知事物的生理、心理特点,具备了良好的想像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景性形象性更始于儿童发展想像。阅读中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浮现图像,并对图像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文的范围,同时摆脱语言材料及图像在头脑中形成的思文定势,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重新组合、加工。多角度地思文,创新的表象,这些都是创造性想像。教师可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训练思文。例如,《凡卡》讲的是九岁的凡卡在圣诞节之夜给乡下爷爷写信,诉说自己学徒生活的痛苦和不幸,当他把这封充满希望的信寄出去的时候,信封上只写着“乡下爷爷收”。这封信能不能收到呢?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像的余地。教师可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启发想像。1.想像凡卡的外貌、衣着、写信时的神态和居住环境。这是根据语言材料再造形象和图像的训练。2.信发出后凡卡今后的生活会怎样?这是摆脱定势、建立新表象的创造想像训练。这样引导想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想像潜能,在无拘无束的想像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
四、实践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保证
创造能力是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相伴相辅、相长的当学生想到的事情要准备付诸行动和实施时,会有一种动力、一种激情。而当他想出来的事情能做到、能实现时就会进一步激发其创造的潜能,使之源源不断地进行创造。反之,如果想出来的事情没有实践的机会,或者没有实践的能力,那么,时间长了其创造兴趣就会慢慢地淡化或泯灭。因此,勇于实践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保证。
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只要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学生自己能够实践的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只要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要让学生通过独立实践、集体讨论、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让学生通过有效的活动方式,主动探索、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整理知识,并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要还学生读书、探索、思考、尝试的时间,让学生自学的过程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鼓励学生积极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重大发明创造也都始于问题的发现。从有疑到解疑到创造,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胆生疑,勇于解疑,有所创造,是从小学时期就应注重培养的一种宝贵的品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和学生一起设疑,并引导学生由随意的设问到有目的的设疑。然后,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并逐步放手让学生创造性地解疑。对能独立解疑的学生,教师应予以鼓励,指出这就是独立地创造性学习的表现。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
情感(特别是道德感和义务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因;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进行坚忍不拔创造性活动的精神支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动力因素。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创造性的作业练习和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发展。
滨城区旧镇镇桑行赵联合小学 赵树君 张国光
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重点,造就一批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必须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
一、创造性思文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核心
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文能力。创造性思文就是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前所未有的思考,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而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探索性的,创造性的。创造性思文具有灵活性、新颖性、独特性等特点。它是整个创造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运用求异思文和求同思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求异思文是创造性思文的核心,它对创造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求异思文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思文方法。求异思文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从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是以假设解决某个问题可能有几种正确方法为基础的思文过程:二是把眼前面对的材料和过去头脑中储存的材料,重新组织起来;形成新的材料,寻求现成的答案;三是在思文过程中有推测、联想、想像、创造等活动的参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文,培养学生的思文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思文的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思考、分析问题,提高他们创造性思文的质量,训练他们思文的独特性。
创造性思文不是一种单一的思文形式,而是是多种思文形式的协调活动。求异思文与求同思文是共存的。求同思文是指采取用已知的最佳办法,有方向、有范围的思文形式。其特点是在已知的范围内,进行单向的思文。求异固然是创新,有时求同也是创新。求异应以求同为基础。这是说,真正的智者必须善于从复杂多变的万象之中,去发现那个相对不变的东西,即认识事物之间共同存在的规律。
(二)运用发散思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文
发散思文又称辐散思文,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文方式。这是一种多途径、多模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体现出高度的创造性思文特征。在创造性教学过程,借助发散思文可以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思路更加开阔,从而获得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它表现出流畅、变通、独特三大特征。发散思文是创造性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和训练的反馈。然而,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辐合思文也是不可缺少的。辐合思文可以对发散思文获得的众多解决方案和办法进行优选组合,最终找到解决的最佳方法。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一位教师提出了这样一系列问题:“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有什么好处?”“用什么办法克服这些不足?”对于‘人’字形线路这一部分的教学,一般总是满足于学生理解“人”字形线路的原理,从中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至于“人”字形线路的利中之弊,往往无人怀疑。引导学生分析美中不足,探索新的设计方案,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文。在充分发散的基础上,又回到“人”字形线路,集中体会它的好处。并认识到当时条件的限制,还无法克服其中的“弊”。通过“发散”和“集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文,加深了学生对“人”字形线路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詹天佑杰出的创造才能。
总之,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文能力,就是要指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文去听、说、读、写、把创造性思文训练寓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
二、 提高观察力是培养创造的基础。创造能力的起点在于观察能力,观察是“源”,创造是“流”,善于观察,才能创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现以作文教学为例,谈谈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对不了解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给他们提示一些具体的范围,指导他自觉地观察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对学生不感兴趣的观察对象,教师要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介绍一些有关的知识,从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另外,还可通过组织一些丰富有趣的观察活动,强化观察程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1.观察要有目的性。只有明白了目的,才会使人的思文活动产生一种进取的意念,从而对思文活动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首先应引导学生按作文要求寻找观察对象,然后根据观察对象的本质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此外,还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时捕捉新的有意义的目标。
2.观察要讲究顺序。观察景、物、人、事,都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或由上而下,或由左而右或右外而内,由整体到局部;反之也可以。因此观察点不同,或平视,或俯视,观察的结果也不同。一般说来,观察分空间或时间两个角度。从空间角度来说,是静态的观察;从时间的角度来说,是动态的观察。当然,动中也可以有静,静中也可以有动。
3.观察要有侧重。在对事物有比较清晰的全面了解之后,要抓住重点进行观察(重点的确定要根据观察目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作细致的观察,有时要做反复的观察。
4.观察要有比较,有联想。俗话说“边看边想”。“想”,指的是联想和想像。没有联想和想像就没有创造,没有联想和想像就没有创新。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清楚地区别两个事物,才能抓住某一事物的特征,才会“笼而统之”。而只有把比较、、联想和想像结合起来,才能对所观察的事物从现象到本质加以分析,从而比较正确地认识并且反映客观现实。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 培养学生观察的好习惯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关键是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时时处处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应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尤其是作文教学。低年级应以观察图画为主,中年级应以观察实物为主,高年级应以观察生活为主。这样通过各有侧重的三个阶段的训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三、丰富形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支柱
想像是指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整理,创造出来未曾知觉的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想像在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说:“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此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思文活动中如果没有想像参加,科学发明、艺术创造就难以进行。想象是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力的重要支柱。
想像根据产生的条件和有无目的性、自觉性,可以分为无意想像和有意想像两大类。有意想像依据产生时的独特性、创造性和新颖性的差异,又可分为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
创造性想像是指在想像中形成创造的新形象,是整个创造性思文活动的重要内容。创造性想像对于学龄期的儿童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具体、形象地感知事物的生理、心理特点,具备了良好的想像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景性形象性更始于儿童发展想像。阅读中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浮现图像,并对图像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文的范围,同时摆脱语言材料及图像在头脑中形成的思文定势,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重新组合、加工。多角度地思文,创新的表象,这些都是创造性想像。教师可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训练思文。例如,《凡卡》讲的是九岁的凡卡在圣诞节之夜给乡下爷爷写信,诉说自己学徒生活的痛苦和不幸,当他把这封充满希望的信寄出去的时候,信封上只写着“乡下爷爷收”。这封信能不能收到呢?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像的余地。教师可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启发想像。1.想像凡卡的外貌、衣着、写信时的神态和居住环境。这是根据语言材料再造形象和图像的训练。2.信发出后凡卡今后的生活会怎样?这是摆脱定势、建立新表象的创造想像训练。这样引导想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想像潜能,在无拘无束的想像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
四、实践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保证
创造能力是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相伴相辅、相长的当学生想到的事情要准备付诸行动和实施时,会有一种动力、一种激情。而当他想出来的事情能做到、能实现时就会进一步激发其创造的潜能,使之源源不断地进行创造。反之,如果想出来的事情没有实践的机会,或者没有实践的能力,那么,时间长了其创造兴趣就会慢慢地淡化或泯灭。因此,勇于实践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保证。
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只要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学生自己能够实践的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只要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要让学生通过独立实践、集体讨论、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让学生通过有效的活动方式,主动探索、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整理知识,并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要还学生读书、探索、思考、尝试的时间,让学生自学的过程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鼓励学生积极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重大发明创造也都始于问题的发现。从有疑到解疑到创造,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胆生疑,勇于解疑,有所创造,是从小学时期就应注重培养的一种宝贵的品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和学生一起设疑,并引导学生由随意的设问到有目的的设疑。然后,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并逐步放手让学生创造性地解疑。对能独立解疑的学生,教师应予以鼓励,指出这就是独立地创造性学习的表现。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
情感(特别是道德感和义务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因;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进行坚忍不拔创造性活动的精神支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动力因素。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创造性的作业练习和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发展。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滨城区旧镇镇桑行赵联合小学 赵树君 张国光
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重点,造就一批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必须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
一、创造性思文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核心
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文能力。创造性思文就是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前所未有的思考,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而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探索性的,创造性的。创造性思文具有灵活性、新颖性、独特性等特点。它是整个创造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运用求异思文和求同思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求异思文是创造性思文的核心,它对创造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求异思文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思文方法。求异思文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从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是以假设解决某个问题可能有几种正确方法为基础的思文过程:二是把眼前面对的材料和过去头脑中储存的材料,重新组织起来;形成新的材料,寻求现成的答案;三是在思文过程中有推测、联想、想像、创造等活动的参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文,培养学生的思文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思文的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思考、分析问题,提高他们创造性思文的质量,训练他们思文的独特性。
创造性思文不是一种单一的思文形式,而是是多种思文形式的协调活动。求异思文与求同思文是共存的。求同思文是指采取用已知的最佳办法,有方向、有范围的思文形式。其特点是在已知的范围内,进行单向的思文。求异固然是创新,有时求同也是创新。求异应以求同为基础。这是说,真正的智者必须善于从复杂多变的万象之中,去发现那个相对不变的东西,即认识事物之间共同存在的规律。
(二)运用发散思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文
发散思文又称辐散思文,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文方式。这是一种多途径、多模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体现出高度的创造性思文特征。在创造性教学过程,借助发散思文可以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思路更加开阔,从而获得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它表现出流畅、变通、独特三大特征。发散思文是创造性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和训练的反馈。然而,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辐合思文也是不可缺少的。辐合思文可以对发散思文获得的众多解决方案和办法进行优选组合,最终找到解决的最佳方法。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一位教师提出了这样一系列问题:“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有什么好处?”“用什么办法克服这些不足?”对于‘人’字形线路这一部分的教学,一般总是满足于学生理解“人”字形线路的原理,从中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至于“人”字形线路的利中之弊,往往无人怀疑。引导学生分析美中不足,探索新的设计方案,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文。在充分发散的基础上,又回到“人”字形线路,集中体会它的好处。并认识到当时条件的限制,还无法克服其中的“弊”。通过“发散”和“集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文,加深了学生对“人”字形线路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詹天佑杰出的创造才能。
总之,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文能力,就是要指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文去听、说、读、写、把创造性思文训练寓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
二、 提高观察力是培养创造的基础。创造能力的起点在于观察能力,观察是“源”,创造是“流”,善于观察,才能创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现以作文教学为例,谈谈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对不了解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给他们提示一些具体的范围,指导他自觉地观察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对学生不感兴趣的观察对象,教师要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介绍一些有关的知识,从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另外,还可通过组织一些丰富有趣的观察活动,强化观察程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1.观察要有目的性。只有明白了目的,才会使人的思文活动产生一种进取的意念,从而对思文活动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首先应引导学生按作文要求寻找观察对象,然后根据观察对象的本质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此外,还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时捕捉新的有意义的目标。
2.观察要讲究顺序。观察景、物、人、事,都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或由上而下,或由左而右或右外而内,由整体到局部;反之也可以。因此观察点不同,或平视,或俯视,观察的结果也不同。一般说来,观察分空间或时间两个角度。从空间角度来说,是静态的观察;从时间的角度来说,是动态的观察。当然,动中也可以有静,静中也可以有动。
3.观察要有侧重。在对事物有比较清晰的全面了解之后,要抓住重点进行观察(重点的确定要根据观察目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作细致的观察,有时要做反复的观察。
4.观察要有比较,有联想。俗话说“边看边想”。“想”,指的是联想和想像。没有联想和想像就没有创造,没有联想和想像就没有创新。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清楚地区别两个事物,才能抓住某一事物的特征,才会“笼而统之”。而只有把比较、、联想和想像结合起来,才能对所观察的事物从现象到本质加以分析,从而比较正确地认识并且反映客观现实。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 培养学生观察的好习惯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关键是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时时处处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应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尤其是作文教学。低年级应以观察图画为主,中年级应以观察实物为主,高年级应以观察生活为主。这样通过各有侧重的三个阶段的训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三、丰富形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支柱
想像是指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整理,创造出来未曾知觉的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想像在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说:“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此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思文活动中如果没有想像参加,科学发明、艺术创造就难以进行。想象是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力的重要支柱。
想像根据产生的条件和有无目的性、自觉性,可以分为无意想像和有意想像两大类。有意想像依据产生时的独特性、创造性和新颖性的差异,又可分为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
创造性想像是指在想像中形成创造的新形象,是整个创造性思文活动的重要内容。创造性想像对于学龄期的儿童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具体、形象地感知事物的生理、心理特点,具备了良好的想像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景性形象性更始于儿童发展想像。阅读中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浮现图像,并对图像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文的范围,同时摆脱语言材料及图像在头脑中形成的思文定势,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重新组合、加工。多角度地思文,创新的表象,这些都是创造性想像。教师可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训练思文。例如,《凡卡》讲的是九岁的凡卡在圣诞节之夜给乡下爷爷写信,诉说自己学徒生活的痛苦和不幸,当他把这封充满希望的信寄出去的时候,信封上只写着“乡下爷爷收”。这封信能不能收到呢?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像的余地。教师可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启发想像。1.想像凡卡的外貌、衣着、写信时的神态和居住环境。这是根据语言材料再造形象和图像的训练。2.信发出后凡卡今后的生活会怎样?这是摆脱定势、建立新表象的创造想像训练。这样引导想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想像潜能,在无拘无束的想像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
四、实践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保证
创造能力是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相伴相辅、相长的当学生想到的事情要准备付诸行动和实施时,会有一种动力、一种激情。而当他想出来的事情能做到、能实现时就会进一步激发其创造的潜能,使之源源不断地进行创造。反之,如果想出来的事情没有实践的机会,或者没有实践的能力,那么,时间长了其创造兴趣就会慢慢地淡化或泯灭。因此,勇于实践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保证。
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只要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学生自己能够实践的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只要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要让学生通过独立实践、集体讨论、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让学生通过有效的活动方式,主动探索、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整理知识,并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要还学生读书、探索、思考、尝试的时间,让学生自学的过程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鼓励学生积极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重大发明创造也都始于问题的发现。从有疑到解疑到创造,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胆生疑,勇于解疑,有所创造,是从小学时期就应注重培养的一种宝贵的品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和学生一起设疑,并引导学生由随意的设问到有目的的设疑。然后,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并逐步放手让学生创造性地解疑。对能独立解疑的学生,教师应予以鼓励,指出这就是独立地创造性学习的表现。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
情感(特别是道德感和义务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因;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进行坚忍不拔创造性活动的精神支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动力因素。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创造性的作业练习和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发展。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