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如何备好一节语文课 第2页
心中有本我们经常说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本”。强调教师对文本的正确理解与开发利用,倡导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智慧的创造者。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通读文本,认真领会文本内涵,正确分析教材的目的要求、内容安排、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内容的要点等。拟定如何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以及如何进行情感教育等等;通过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取舍和巧妙的安排为恰当地运用文本进行教学奠定基础。
如:一些教师在执教《灰雀》一课时,由于受教参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总把文中的孩子定位在“知错能改”的线形框架中。假如教师能细细研读文本,则不难捕捉到一条贯穿文本始终的红线——浓浓之爱。孩子和列宁一样都有着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孩子因爱鸟而想占为己有,列宁因爱鸟而为鸟的安危担忧。最后,孩子在列宁爱鸟情怀的感召下,改变了爱鸟的方式,将鸟放飞回公园。或许这样的文本解读,更合乎一个孩子的童心世界,更凸显文本的价值趋向,也使文本承载的人文内涵得以客观显现。当然,这样的文本理解无现成答案可照搬,它需要教师更多地从课程的高度来解读、理解和思考文本,即需通过教师对文本的二度开发,使文本的内涵展现出生命的活力。
目中有人在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同时,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文本的受众对象——学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总是作用于对文本的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原认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教学诸多因素协同活动,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作为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文本处于的原认知临界度,然后合理采用适合学情特点的教学方法,设计适应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以及对学困生应采取的补救措施等。诚然,这一切仅仅是一种“学情调查”或“教学预测”,最后如何付诸实践,还得根据课堂教学实际灵活处理,视学情现场生成。
如《小儿垂钓》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成为学生解读文本的阅读障碍。鉴于古诗理解的特殊性,对于像“莓苔”这些词语的理解,借助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未必能合乎其意地解决。为此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三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在其已知临界度上稍作点拨(教师有意将“莓苔”俩字的草字头变红色,然后让学生猜猜词义),学生便能自悟其意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浅谈新课程下如何备好一节语文课 第2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