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激趣教学法
当代初中生喜欢什么样的思想品德课?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兴趣呢?我将自己从教学实践和探索中得来的看法简述如下,与同行交流。
一、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学启于思,而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这就要求教师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变传统的“师传———生受”过程为以问题为纽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引导发现过程。如在教学“情绪产生的因素”时,我先后插入两个问题:(1)、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2)、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同样环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伴随着问题的讨论和解决,顺利地引导学生参与理论的总结。
二、巧用探究活动激发兴趣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读、讲、议、练”的过程中。对道理好懂、篇幅又较长的教材,要精讲,多给学生安排议、练的时间。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答题思路,或自己设计题目,从多角度、多侧面启发学生进行散性思文。例如,在讲授《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时,我提出这样的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购买商品受哪些因素影响?怎样看待这些因素的影响?你认为怎样消费才科学?”学生在议论过程中畅所欲言,兴趣盎然,既理解了课文,又提高了思想认识。如果教师一直“满堂灌”,学生一定会困倦,也就收不到好的效果。
三、巧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对文字、图像、图形、声音、动画活动、影像等进行编辑和处理,能充分发挥人的视听结合优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三文目标。如在讲授“角色与责任”这一内容时,我先播放了2008年全国抗击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抗灾一线中的感人故事。紧接着提出问题:“(1)、资料影片中出现哪几类人?(2)他们的社会角色是什么?又有哪些职责?”然后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知所感评议影片中那些人的行为选择,谈谈自己由此引发的人生感悟。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巧设典故激发兴趣
选用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的故事、传说、成语、寓言、小品等,制造典故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调动兴趣,培养思文能力,从而有联系地思考、理解或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我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朋友在电视上看到古代社会以烽火传递消息的情景时,就问妈妈:“古代的人们传递信息,为什么要用烽火而不用手机?”然后引导学生剖析古代社会的生产状况,解答小朋友的问题,进而升华到归结出“生产决定消费”的观点。又如在讲授“给予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时,我引用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引起了学生的极大的兴趣。
五、巧用学生自身的资源激发兴趣
根据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资源,设置一些环节,让学生在利用自身这些资源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新情感,提高学习兴趣。在“人生难免有挫折和正确面对挫折”的教学过程中,我请一名同学唱起了《阳光总在风雨后》。当歌声响起,“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下有晴空”,全班同学都投入地唱起来。在这优美的旋律里,教师不用多讲,学生也就明白了正确对待挫折、重塑信心、鼓起勇气战胜困难的道理。
当然,教师自身的语言魅力也不可忽视。通过运用一些掷地有声、耐人寻味、内容深刻、饱含激情、幽默风趣的语言,使教学有张有弛,有声有色,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思想品德学科的基本理论,使他们把思想品德课不再看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