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快车道,基础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针对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央提出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成为众矢之的,或者说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罪魁祸首,我认为实在有失偏颇和公允。因为在中国,教育从来没有真正的当家作主过,更遑论学校。教育折射的都是国家政治或政策问题(很多时候政策是违背教育规律的),随政治而动,跟政策而变,实实在在的与时俱进。翻翻我们建国60年来的教材就能说明问题,既然教育从来都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片面追求升学率也绝不是学校自己愿意或高兴而为之的事情。
那么,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原因究竟在哪里?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人口和就业压力造成的
劳动力资源自然增长造成劳动力绝对过剩
建国以来,我国曾出现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期。第一次是1950年至1958年,每年出生人口2100万;第二次是1962年至1975年,每年出生2600万;第三次是1985年至1998年,每年出生人口达2300万。新出生的人口是未来劳动力资源的基础。人口增长导致的劳动年龄人口与日俱增,及劳动力资源的供给远远大于其需求,是我国城乡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造成就业岗位紧缺
建国初的1952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仅为1.8亿,到1978年,农业劳动力已增至2.8亿,农业剩余劳动力至少超过1.3亿。在此之前,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壁垒森严,剩余劳动力只能长期被禁锢在农业内部。改革开放后,农业剩余劳动力率先冲破部门界限和城乡壁垒,以不可抑制的态势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对城镇劳动者的就业构成威胁。
就业压力的增大,使人们只能拼命追求更高的就业条件和资本,考上大学成为最直接、最安全的出路。
2、政府政策造成的
我国城镇社会劳动者1949年只有1533万,到1995年,增至17346万,比建国初期增长13倍。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真正受到就业压力的是国家。九十年代初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目前正在进行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策,使大量的富余人员下岗,普通公民的就业困难重重,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达到极限。随着公务员法的实施,国家公务员的待遇稳定实惠,上大学,进政府机关成了很多人的理想和追求目标。尤其是广大农村学生,只有通过高考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华山一条路,现实逼迫大家,追求升学率也就成了全社会的共同行为。
3、社会及家长推波助斓造成的
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拜金主义的盛行、理想主义的淡化、社会道德的整体沦丧,使人们追求金钱的欲望和热情空前高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了我们一直抨击的资本主义国家。上大学不一定能飞黄腾达,但没有大学文凭连就业都是问题,这已成为全社会普通工薪阶层或弱势群体的共识,这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伤害是巨大而深刻的,甚至是无语伦比的。
上述三个原因,是造成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根本原因,在此巨大压力下,学校向提高升学率的目标奋力前行就在所难免了。
4、教育行政机关的失职造成的
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当正确理解和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依循教育规律办事。但政府教育机关却急功近利,违背教育规律,客观上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推手。升学率的高低成了他们政绩大小的衡量标准。例如各地推行的所谓重点中学、或示范高中,是在起着极其恶劣的反面示范作用,追求重点高中的升学率、大学升学率、重点大学升学率也就成为不可阻挡的洪流。,
5、高考指挥棒是一个重要因素
高考指挥棒不是根本原因,但却是个关键因素,中学教育在社会和民众的强烈关注下,必定要瞄准高考的目标,高考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切都要为高考让路,非高考科目课时被挤占、体育课只停留在课表上、无关紧要的各种活动几乎没有容身之地,学生成了上课的机器,苦不堪言,甚至到精神崩溃,大部分参加过高考的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留有心理阴影。
6、学校的无力抗争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公正的说,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上,学校是负有责任的,但绝不是罪魁祸首。学校的软弱抗争在社会强大的压力和需求面前,变的渺小而可笑,最后顺潮流而动,满足了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同时抬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也使腰包逐渐鼓胀起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校在拿着家长的血汗钱给学生补课,成为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教师的声誉和评价在下降是不争的事实,社会对教师的赞誉我是经常脸红的)。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与升学率的高低有了最直接的关系,教师的经济利益更是和学校、和升学率关系密切。学校的行为进一步刺激了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值。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行为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小学教育中开始追求升学率,纯属小学校长问题,不在此赘述)
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指标,本身没有什么过错,但成为唯一标准,成为衡量一所学校能否存在的最重要条件,就是国家教育的悲哀,更是孩子们的悲哀了。
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扼杀孩子们的幸福和未来,扼杀人性和心灵。
如何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状呢?
客观地说,国家的人口、就业等基本问题不解决,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状将难以根本改变,至少30年之内不会有大的改变。但采取一定措施,会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或减轻这种状况。
从大的方面说
1、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口数量的控制是重要因素。
只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更好的逐步解决就业问题,当然只有科技的进步,才能更快的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才能缓解就业的压力。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大部分不可能上大学的生源引导到接受职业教育上来,做好就业前的准备,这是政府应做的工作。
3、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公平,取消重点或示范高中。60年来,国家在基础教育和教育公平方面欠账甚多,工作艰巨,需要做长期的努力。
从小的方面说
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无论是出发点还是最终目标,都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在民众的就业、生存压力下,任何一个理想的蓝图都将可能是水中月、镜中花,高中进行的课改是为素质教育在做积极的探索,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肯定、喝彩,但能否成功,需要时间检验,短短两年,还难以评说。
片面追求升学率,不是哪一所学校的个体行为,解决这个问题,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上通观全盘,纵览全局。结合一所学校的情况谈解决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我认为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我们还是有许多工作可以做的
1、高中课改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值得肯定的,他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但是他的操作性还不够具体和规范,有待探索和完善。尤其是在人才选拔的高考中如何操作,将是广大考生、家长、和学校拭目以待的焦点。对课改的成败将起关键作用,对基础教育的走向将起引领作用。
2、高考方式必须改革
毋庸讳言,所有的中学,尤其是高中教育都在按高考的指挥棒在进行运转,有什么样的高考模式就有什么样的应试教育。高考不改革,中学的应试教育就不会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状就难以扭转(高考如何改革不在本文论述范围)。
3、中学的教育现状要从评价体制上进行改变
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校长,如何评价一所学校,这种评价既是学校发展的方向,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如果继续以升学率的高低来对学校进行评价,学校就走不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误区。
片面追求升学率,像一面镜子。正面看到的只是一种教育现象,背面却看到了教育的无奈、尴尬与挣扎;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困境和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