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课堂教学总的提问时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他被运用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成为联系师生思文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所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本文将从提问要有启发性,让学生动脑去“索取”知识、化简为难,把学生的思文逐步引向深入、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探寻疑惑的欲望和合理安排提问时间这几个方面进行交流。使学生在课堂中对课文的内容能够较好的理解,对课文的内涵进行有效的理解,同时对课文中所有的感情做到自然而然的升华,以实际进入,让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关键词] 有效启发 化简为难 学习兴趣 时间安排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由此可见,教师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有多大的重要性。好的提问方式及问题的设计,使提问飞到学生的心坎上,让学生积极动脑,乐于回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文,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积极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如何提高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让学生动脑去“索取”知识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现代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教会学生用语文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的一个角色,而并不是将知识直接送给学生。有时,进行语文复习时,书本上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则能够很容易找到,而由此引申出来的深意或许就不那么容易了,有时就会答非所问。而老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揭示出来,打开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尝示成功带给他们的喜悦。对于提问,教师课前就要深入地钻研教材,在弄清问题实质的前提下,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针对重点难点这几个大的方面,着重地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例如: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中,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提问要有启发性,让学生在课文中,提问中产生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敬佩之感,体会阿尔及利亚对救援队的感激,细读课文后,可以这样问:“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棒在哪里?”突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棒。其实这些有关的内容,学生在书上都能够找得到,但需要的是学生能够将这些内容进行一定的组织,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感受联系起来。在学生能够说出答案后,这就让学生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学生还感到学的有趣,这能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开拓他们的思文。这样,既能让学生找出相关的文字,又能感受其精神,自己体会,印象深刻。
二、化简为难,把学生的思文逐步引向深入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提问时,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地导致学生思文“卡壳”,思文运转不过来,导致课堂冷场而达不到语文课堂提问的目的,因此在提问时,切忌大而空或细而浅,因为二者都不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应当选上一个切入点或突破口,在关键上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则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
如语文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中,文章开头写了人们遇到困难时的种种惨状,这在学生的思文上是一个挑战,可以结合实际,那时上这节课时,正好是四川汶川五·一二大地震发生后不久,学生在家也都比较关注这个话题,通过荧屏上的背景来想象那时的人们遇到大地震时的惨状的情景,可以问:“你能想象一下那时人们遇到的困难吗?”,通过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将答案说出来,与其他同学一起来感受那时的人们在怎样的一种环境下进行艰难的生活。人们在那时自己都不能救自己,更别说是帮助他人走出困境了,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人们没有吃、住、穿,生活没有保障,已经到了水深火热的地步。这时,人们的幸运之神——女娲出现了。她为了救人们,求雨神下雨,造船救人们,以及后面的去找五彩石进行补天这样艰难的过程。这也为后面体会女娲的精神及品质给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有效的提问、引导将学生的答案呼之欲出,自然而然就能讲出女娲的不怕困难,不怕危险、不畏艰险的精神,善良、乐于帮助人的品质。若直接问:“这反映了当时女娲怎样的精神”,学生们可能会比较难联系课文,用自己的话将其精神及品质很好地反映出来。
三、提问要能激发兴趣
兴趣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火花,开拓思文空间。教师的提问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的同时,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去认真的阅读课文,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因此,从培养兴趣出发来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祝福》文中,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小说写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可文中却以“祝福”为题,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听后自然会急于想知道为什么,到书中去寻找答案。这样就从开篇的提问中很好地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看后可以了解到小说的全篇情节是围绕鲁四老爷家的四次“祝福”而展开的,故事情节集中,结构紧密,使主题思想更加的集中,并且能够了解到作者以“祝福”为题的用意。
四、合理安排提问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我会因得不到满意、贴切的答案而放弃去等待学生的问题,自己将问题的答案公布了出来。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等待时间”这一概念,一般教师会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思考并构思答案的,他们的回答需要长时期学习的积累,或是从已学的知识片断中寻找答案。罗伊通过实验发现,如果增加“等待时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1、学生的回答变长;2、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减少;3、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4、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加以改进;5、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以上的这些变化,可以说是全因为“等待时间”的延长,有了时间进行思考,学生对文本的熟悉度高了,思考的范围也广了,自己也有属于自己的答案了,这就让他们不怕老师提问,不怕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相反地会更加喜欢回答,能自信的对别的同学的回答敢于挑战或加以改进。
同时,提问不宜依照一定的次序,有些教师往往依照学生的座次依次提问,或者依照点名册上的名次提问。这种机械的提问方法,虽然可以使提问的机会平均分配于全体学生,但其弊端与先指名后提问的情形相同,因为提问有了一定的次序,学生就知道这个问题应该轮到谁解答,其余的学生就可以不注意了,甚至是不到他回答那个学生就不停课了,这样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提问时,不宜有一定的次序,使学生无法推测这一个问题应该轮到谁去解答,因而全班同学就不得不注意了,积极认真地去思考。不过教师提问的机会也要平均分配给全班学生,不要只向少数聪明的学生提问。并且,提问要讲究实效,一要从教材和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目的性;二要符合儿童思文特征: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到繁,循序渐进。
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难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教师必须记住的一条原则是:所提的问题必须紧扣课文的重点、难点,开发学生的思文能力。
[参考文献]
1.童子双.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与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3.施 忆.小学语文教案集(三年级).杭州:杭州出版社,2002 4.刘舒生.教学法大全.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5.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广西:漓江出版社,200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