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小学科学生活化论文
摘要 在现代的科学教学中, 科学课程的标准就十分强调“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实际的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极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提倡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因而科学教育目的是培养与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她们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生活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接受这样一个观点:人人可以做科学,生活处处有科学。
关键词:科学 生活化 小学生
一 体验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一般指个体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体验,指学习者通过时间来认识事物,在亲身经历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是影响学习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活动。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常见的体验式学习方法有 “探究活动”、 “情景模拟”、“参观调查”、“角色扮演”(如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活动)和“实验制作”等等。
1.1 体验式学习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作为公民素养中一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文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但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尤其是科学的思文方式和对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小学《科学》课程必须呵护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丰富生活,发展个性,开发创造潜能,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科学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体,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它是个体与社会文化融合、再创造的结果,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对科学活动、科学生活的感受、体验并内化的复杂产物。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他们学习的特点有别于成人甚至于青少年、小学生通过“直观”而不是通过“原理”来学习,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来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小学生,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因此,体验式学习应该作为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孩子乐于尝试,乐于想象,乐于寻找缘由。知识只有由学生自己构造出来的才对他们有意义,才变得可以理解。有效的科学教育,应根据经过系统研究并认真验证和亲身体验的学习原则进行。
随着对“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对“科学教育”理解的不断成熟,国际上科学启蒙课程大多包含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领域的内容。这三个领域的课程目标的落实与具体化,都必须通过体验式学习来实现,并且在具体的体验式学习中有机的整合:以科学知识为探究对象,以科学探究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成长的载体。以“科学探究”为例,它包含着“认识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预测——制定计划——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一系列实践与体验过程,如体验工具的有效性、体验证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最突出的教育能力要求,是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具体的课程,开展有利于每位学生发展的教育实践。对“课程”的理解和对“课程”的驾驭,对职前缺乏课程理论学习,长期不甚了解课程理论发展前沿动态,教学只钻研教法很少涉及课程设计的小学教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怎样解决?理解需要通过思考的参与,领悟则通过动作或行为来认识事物和原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是必要的,在此指导下的体验式教育实验、教育实践更具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优势。由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有推广应用的可能,理论经过实践检验和针对具体教育条件的本土化、特色化,将发展得更为成熟、更具生命力。
小学课程内容应从小学生原有经验出发,选择最必要的基础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选择具有时代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有关内容,选择具有综合性、关联性的内容,以便于学生体验、理解,有利于学生亲历科学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科学》为例,新的课程标准围绕着“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内容标准,在学习中以具体的专题综合地体现。课程目标不仅有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还增加了体验性目标,它分为经历(感受)、反映(认同)、领悟(内化),强调 “操作”、“实践”、“考察”、“调查”活动,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基础教育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1.2 体验式学习是小学科学课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㈠体验式学习有利于小学科学课教师研究性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行为一般由学习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是学习需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态,它包括学生的学习意图、学习愿望(求知欲)、学习兴趣等需要成分。学习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的和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促使他们积极地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小学科学课教师针对教学实际、专业成长的在职学习,无论是自发性的,还是“政策、校规”使然,以研究性学习成效最大。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主要围绕问题(或专题、课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重视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并能使他们从新的体验中获得启迪,即具有解决问题的性质,因此深受小学教师的欢迎。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切身体验的介入,体验的深入使提出的“问题”切实教育实际、反映教育改革的前沿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突破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实效性强,进一步激发小学科学课教师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两者相得益彰,互相辉映。
㈡体验式学习有利于小学科学课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迁移,从而建构有个人风格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
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中。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首先,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的问题解决是通过迁移来实现的,迁移是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一种具体表现,小学科学课教师职前学习的许多课程都需要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体验式学习进行学习迁移。其次,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未来小学教学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小学科学课教师职前学习(尤其是教育实习之前)学习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技能,在与实际教学实践结合之前,只能被称为“准教育能力”,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的“准教育能力”才能成为“教育经验”;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经验才得以改造,才能够概括化、系统化,使原有的经验结构更为完善、充实,不断整合为稳定的心理调节机制,从而广泛、有效地调节个体的活动,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体验式学习,尤其指教育实习和走上具体教学岗位后的教学实践,是一名小学科学课教师“准教育能力”的迁移、整合,从而建构有个人风格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教育能力走向成熟的重要环节。
㈢体验式学习有利于小学科学课教师科学教育观的养成
情感的体验对每个人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童年时代。小学科学课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影响他们的教育实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尤其是对待自然的态度、对待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学习的态度、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态度。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每位教师的道德养成、教育观念的锤炼对社会对良知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有表及里的道德观、教育观教育是有效的;由体验、感悟、内化而形成的道德观、教育观是牢固、可靠的;由内而外的道德操守、教育行动是真实、稳定的。体验式学习以无可比拟的情感优势,成为小学科学课教师科学教育养成的最重要方式。
1.3 必须在小学科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课程中加强体验性学习
小学科学课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小学教师自身科学文化素养和进行小学科学教育能力。职后教育包括以提高学历、获取专业课程教师资格证书为主要目标的继续教育和为获取最新科学教育思想和优化教学模式的主题式在职学习。大多数小学教师工作繁忙,在职学习的机会少、时间有限,因此要求继续教育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而继续教育的成效高低,取决于继续教育课程与教师们已有的经验及面临问题的相关程度。因此继续教育课程必须介入学习者的切身体验,并能使他们从新的体验中获得启迪,即具有解决问题的性质。
无论是职前教育还是以提高学历、获取专业课程教师资格证书为主要目标的继续教育,都必须以小学教育的从业教育作为一个全新的、完整的专业,去构架这一专业的培养模式,并进而去设计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其专业课就不应该是传统教育学专业、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专业等课程的简单移植或删繁就简,而是按照高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新要求,在重新设计各门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基础上,对这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实现全新的整合,这也是成功地建立小学教育专业的真正难点之所在。如何设计切合小学教育发展、真正对小学教师有提高、借鉴、开拓视野作用的课程标准?如何编写有切实指导意义的教材?如何对这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实现全新的整合?体验式学习对研究小学教育的理论工作者、承担培养小学教师重担的师范院校、教育学院的老师们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实践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教育理论、教育模式与真实的教育实践相结合,重视现实又不囿于现实,才能实现“用书教”转变为“用课程标准教”的转变。
科学教育课程中,预备教师和现职教师都必须上一些通过探究活动来学科学的科学课,使自己有机会像他们的学生那样来扩大自己的认识能力。①科学教育实验室的建设,不应简单照搬理科具体学科的实验设置,应体现综合性,并且成为预备教师和现职教师根据具体的科学课程内容标准而自行设计科学实验、科技活动,开发教学、实验资源,获取科学教育信息资讯的重要场所。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包括本体性知识(即普通知识)、条件性知识(即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杜威早就指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不同于科学家,需要将其“心理学化”,以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教育教学专业的知识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来整合,使其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高效的科学教师要具备这样一种特殊的知识,它能把教师对学习、教学、课程和学生的了解与对科学的理解结合起来,这种独特形式的知识主要通过职前和在职期间的学习体验发展起来。教育见习与实习是未来的小学科学课教师职前学习中集中、综合性的体验式学习阶段,可以有机结合专题和具体课程,“零敲散打”地使用,并提前开展,贯穿职前学习的中后阶段。学业后期可以采用“混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式,即由高师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和音乐、美术、体育、英语、计算机、电教等其他专业有志于小学教育专业并修完小学教育理论课程的学生组成一支10余人的实习队,到一所小学实习,并完全委托该校全面、全程地指导实习工作的实习模式。 理论的有效迁移来自于体验。如果人才的基础不能转化为实际的应用,基础再好也没有价值。有些学校的具体课程往往以概论的方式开出,学生学过之后如蜻蜓点水,起不到学习迁移的作用。②师范教育小学教育专业中同样存在着这些痼疾,甚至于基本照搬本已驾轻就熟的学科教育的课程模式,仅对某些课程的教学内容略作删繁就简。因此,在具体的课程中,即使内容“拥挤”课时紧张,教师也要尽可能地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知识点加以联系实际、结合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纵深”地讲解,让学生理清内容体系,触类旁通,领会学习方法,体验课程内容的现实作用与意义。
二 科学在教学中的生活化
2.1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文,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在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继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如在《今天刮什么风》一课中关于风描述就这样写道:“你见过风吗?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但我知道当树枝摇晃的时候的时候, 风, 正从那里经过……当湖面泛起波纹的时候,风,正从那里经过。”诗一样的语言,使学生在优美的风景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风的现象风的特征,大自然中自然现象与大自然的和谐的美。学生经常受到类似的教育就很自然的从日常生活中了解风这一自然现象。又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 “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 “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2.2 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一定的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比如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用专门的实验器材——音叉,而是提供给学生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是盐水瓶和学生喝牛奶用的透明塑料管,而不是实验室的烧瓶和玻璃管,实验的效果同样很理想。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2.3 生活化的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的天地。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学习了《植物的花》以后,教师设计了一份实验表格,让学生观察自己班级蔬菜基地开花植物的花萼、花瓣、花蕊(雄蕊、雌蕊)各自的数量。蔬菜基地是学生课余生活非常关注的一个地方,观察研究这些开花的蔬菜,学生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的负担,都欣然圆满完成了任务。
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文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总之 小学科学教学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
致谢 感谢学校在写论文期间给我们提供优良的条件,感谢王宝源老师在论文写作和整理过程中给了耐心的指导和帮助,让我们的论文得以顺利进行,感谢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给我们指出许多不足让我对写论文有了更多的自信,再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论文网http://www.751com.cn/
[1]教育部. 义务教育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师大出版社,2001.
[2]郝京华.关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讲座.小学自然教学,2001.10.
[3]林海燕.试论大专学历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教育课程方案.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0.4
[4]小学科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