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正文

以五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更新时间:2010-6-17:  来源:毕业论文

以五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中国自古就是道德的故乡,是古老的礼仪之邦,道德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其长治久安的有力保障;对一个人来说是其健康长寿、事业生活顺利的支撑;道德也是人、社会与自然三者相依生存、健康发展的纽带与原动力。

  人的整个生命系统可以分为心理系统与生理系统。心理的健康,正向的思文是人行为的根本,有什么样的思文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俗话也讲“性格决定命运”,这里的性格也是心理的内容。而道德教育就是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人们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在根本上撇弃自私自利的想法,能很好的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在矛盾冲突时能从合理的利他利己的角度,甚至是专门利他的角度出发来判断或解决问题。可以说成功的道德教育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可以使一个人素质高雅,心理健康,行为端正;推而广之成功的道德教育对于一个社会的整体来说,自然就是使整个社会各方面的顺利发展,使国家富强,民族昌盛。

  社会发展到至今,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得到了空前的“膨胀”,而同时社会的道德素质却在下滑着,这已引起整个社会甚至是国家机器的强力关注。看看现在我们身边的各种媒体,因人心的为恶所造成的罪恶现象随处可见;比较而言过去一个历史时期却要好得多,我们随便问问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十有八九都会感慨于现在的世风不古,道德滑坡。我们国家现在也在道德教育上加大着力度,新加坡、日本也有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但综观这么多的经验或方法,我觉得如果能以传统的五德的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将会使道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 五德的内容

  传统道家讲五德,即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五个方面。儒家也讲五德(或五常),但儒家来源于道家,道家的含义较之儒家要宽广得多,这里我们以道家的内涵为准来论述。在《道德经•德章一》中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下德爲之,而有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在道家学说认为:仁义礼智信等五种元素是德性的五个方面的不同分类,这五种元素的圆满状态合起来就是德性的圆满状态,也叫上德。要注意的是,这物种的形成分不只是一种概念上的代名词,也代表了相应的物种能量物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它不仅是修心炼己必须做到的规范,而且也是完善人格品质、调整脏腑机能、预防治疗疾病、实践性命双修变化的必然过程。修五德必须在体之于身的前提下,体之于炁。进而知五德、识五行、明生克、识变化。才能全面联系身心内环境的根本来修证五德,不至于停留在理性上、口头中。修持五德,先应整体掌握五德的基本象意。道本无为,唯在德显。五德属于道的显化,是德化生万物在人类身心中的具体显现。它们所内含的“炁”属阳,属正。内寄于五脏,外显于心念思文、言行举止中。所谓“五德不独发,唯显于心中”,是指五德的表现是集约性地由心神统一运用而外显。它们的正气同时主持着各自对应的脏腑的生理功能,它们的强弱同时决定着相应脏腑机能的强弱。“病由心生”的炁机原理,正是源于五德之炁紊乱于内而产生。五德之炁强盛生旺,则脏健腑康。“心理真正健康的人,身体一般都健康长寿”,这是普遍的基本法则,但是原理却在五德之中。所以修持五德,心灵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前提。今人大都舍本求末,健身不健心,治身不治心。岂能带来真正的健康!?

  仁——五行阳木甲,阳数为三,寄于肝,仁是元性显露的外显信息,仁与元性之间是互为表里,是其中体元“魂”阳之主。元性是无性之性,它的质量柔慈,发而为仁。心理功能:主化生,至善无恶,宽容忍辱,柔和畅达,举止端正,慈怀虚心,博爱万物。生理功能:和制魂魄,化生津液,外应眼目。

  义——五行阳金庚,阳数为九,寄于肺,义是元情显露的外显信息。义与元情之间互为表里,是其中体元“魄”阳之主。元情是无情之情,它的性质刚烈,发而为义。心理功能:主济安拔危。处善聚缘,助弱扶危,果断有力,排忧解难。生理功能:调理气机升降,外应中岳鼻腔。

  礼——五行阳火丙,阳数为七,寄于心,礼是元神中元性显露的外显信息。礼与元神之间是互为表里,光明圆通,发而为礼。是其中体元“神”阳之主。心理功能:主秉规持范。明白道理,不贪不争,不燥不急,知时达物,达化万物,不为万物所拘。生理功能:调理血理命机,适寒热和荣卫。外应口舌。

  智——五行阳水壬,阳数为一,寄于肾,智是元精显露的外显信息。智与元精之间是互为表里,是其中体元“冥上玄”之主。心理功能:主变通。虚怀若谷,声色不迷,谦虚柔和,不凝不滞,通达调变。生理功能:调理辣腑九液,外应两耳百液津。

  信——五行阳土戊,阳数为五,寄于脾,信是元气显露的外显信息。信与元气之间是互为表里,是其中体元“明童黄裳”之主。心理功能:主诚实。稳重厚道,宽宏敦实,笃信不疑,忠一不二。生理功能:调理百谷之味,消谷散气摄牙齿。

  以上列举出五德隐显、理数等相关的一些全息信息。五行相生与五德相生的对应关系,攒簇五行、五行综整等等这些内容,我们都曾进行过阐述和说明,一翻教材和相关资料即知,在此亦不再赘述。总之,修五德并不是凭空的说教,而是因为:五德与人格品质相关。五德与五脏健康相关。五德与性命双修相关。所以做人和修真都必须勤修五德,这是提高民族品质,兴国家旺民族的根本,也是德化天下的必由之路。同时,修证五德也是我们每个修证者完成贤人修、进入圣人修的基础性命双修工程。

  德能化生万物。这种化生万物的特性称之为仁;但是万物一生以后就必然有安危出现,仁德必需有济安拔危的佐助,所以德化生出义,仁之炁不足处,则以义调节它,肝需要肺炁的制约调节,五行金克木中含此机,内功变化中金木合并显此理;义德虽然能够济安扶危,但是必然存在否臧(?),义德需要规范的制约才能合德,因而德化生出礼,义之炁不足处则以礼调节它,肺需要心炁的制约调节,五行火克金中含此机;礼德虽然能发挥秉规持范的作用,但是容易产生疑滞,需要变通的扶助,因而德又化生出智,礼之炁不足处则以智调节它,心需要肾炁的制约调节,五行水克火中含此机,水火既济显此理;智德虽然具有变通之力佐助礼,但是智通则易多变,需要诚实的扶助,因而德化生出信,智之炁不足处则以信调节它,肾需要脾之炁的制约调节,五行土克水中含此机;信德具有诚实之力助于智,但是信立则易迷固,需要化生万物的仁剔除扶助,信之炁不足处则以仁调节它,脾需要肝之炁的制约调节,五行木克土中含此机。正信乃成万物之道。能够穷通五德生克之性,机变之道,令五脏一团和炁,做到仁不荡,义不乱,礼不奢,智不变,信不惑。心有正觉,而用有所本。并且以一贯通这五德的精华而自由运用者则称之为圣。所以修五德也是调五行、安五脏、炼性命的圣人修的基础修证工程。

  五德分在五行布于五脏,合之为道德,五德之中各含精一,此精一乃道一。修五德应明其理,整体实践才利于忘其名则得其理,深入修持,在一中化五,五中归一,渐变到突变,忘其理则得其精。然后处之以清静,栖之以杳冥,混合我神气,溶入吾心灵。如水投水,不分其清;似火投火,不辨其明。是谓夺五行之英,聚五脏之精,聚之则一芥可包,散之则万机齐亨。此时则能真实进入佳境。

  二、 五德与人的生命体及社会的密切关系

  传统道家讲阴阳、五行等学说,并以此作为道家整个系统学说的基石。具体体现在道家的两部巨作《道德经》及《黄帝内经》里面,这两部巨著至今仍然是世人敬仰的力作。《道德经》为“万经之王”,至今翻译为260多种语言,流传于各民族。《黄帝内经》至今依然是中医学说的理论基础,学中医者概莫能外。在道家的学说里面,人体是个整体系统,阴阳、辣文论文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五行包括五德与人的显态生命系统息息相关。五德,即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五种德性,这五种德性与五脏分别相对应:仁德对应于肝脏,义德对应于肺脏,礼德对应于心脏,智德对应于肾脏、信德对应于脾脏(胃)。并且五德与五脏之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五德周全的人其五脏一般也健全功能完好,反之五脏健全功能良好的人其五德一般也较周全。当然一般人其五德总有缺失,总有表现不好的地方,那么改变的方法就是“以有余而补不足”。

  五德的教育将不只使个人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也会保证人的身体健康。推而广之,社会个体的人的素质的提高一定会形成整个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使社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出现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 五德圆满或缺失的表现

  五德圆满者有以下的特征表现:

  仁德的德性特征表现为仁慈柔容,世界观、人生观的表现为仁德慈柔、至善无恶、宽容忍辱、柔和畅达、举止端正、慈怀虚心、博爱万物、主意合德、能立万物。

  礼德的德性特征表现为明理识法,世界观、人生观的表现为礼德明亮、光明圆通、秉规持范、明白道理、不争不躁、不惑不迷、知时达物、能化万物;不为物拘。

  信德的德性特征表现为诚信因果,世界观人生观的表现信德无疑、忠信诚实、稳重厚道、宽宏敦实、笃信不疑、忠一不二、重视因果、能容能化、能生万物。

  义德的德性特征表现为善待万物,世界观人生观的表现义德道情、济安拔危、助人为乐、处善聚缘、助弱扶危、果断有力、利生舍己、排忧解难、扶生万物。

  智德的德性特征表现为谦恭处下,世界观人生观的表现谦恭处下智德变通、虚怀若谷、处下不争、声色不迷、欲淡不贪、谦虚柔和、不凝不滞、通达调变、能养万物。

  五德缺失者有以下的特征表现:

  失仁德者表现在对人态度为常呛人,为人缺点自傲抗上、不服人管、怒气常生、白眼冷对。

  失礼德者对人态度为常恨人,为人缺点性情急躁、无理争胜、虚荣爱美、记恨憎人。

  失信德者对人态度为常欺人,为人缺点猜忌多疑、蠢笨蛮横、疑神疑鬼、埋怨人非。

  失义德者对人态度常伤人,为人缺点残忍妒忌、虚伪好辩、口舌是非、恼人自贡。

  失智德者对人态度常厌人,为人缺点愚鲁迟钝、多愁善感、忧虑自生、自寻烦恼。

  五德圆满或缺失的表现概括了人身百态,人的任何心理活动及其表现在五德的范围内概莫能外,五德也就囊括了道德教育的所有内容,比如,真有仁心的人就不会遗弃他的亲人;真有义气的人就不会背叛他的朋友,更不会背叛他的国家……。

  同时道德经中所讲的五德所具有的核心凝聚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其思想精神在实践中的应用一定会大放异彩。据报道:英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凭借一些小小的改变焕发出新的活力,创出赢利激增200%的不俗业绩,引起了英国多家主要媒体的关注。法雷利设备工程公司是一个典型的家族式小企业,苦心经营十余载,但一直业绩平平。几年前,老板的弟弟杰里读了《道德经》等东方哲学书籍。书中提倡的仁爱与和谐的思想给他带来了灵感。杰里觉得只有让员工心情愉快,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他建议把“爱”的哲学用在管理上,用这种公司文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上班头件事引导大家出自真心的握手和拥抱;给过生日的员工放一天假;不加班,而且办公室里还播放着轻松悦耳的音乐;周末同事们会一起去俱乐部喝酒聊天;每个月还要搞一两次聚餐,增加公司的“人情味儿”等等。 有的员工表示,就算别的公司出更高的薪水他也不愿意跳槽,因为在这里工作使他的“生活质量”更高。可见道德思想能如此的激发人的潜力,只是一个“仁”在实践中的应用就具有如此的效应,那么个人五德的全面提升及应用一定会产生大面积而整体的社会效应。

  所以道德教育应以五德教育为核心内容,这样则纲举目张,使道德教育有了充实的内容,有了有利的着力点,在实践中也才会使道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四、 完善道德使自身五德周全的方法

  理明则(方)法随。既然我们也经对照了五德的种种表现,那么也就会认识到道德的缺失就是五德成分的缺失,自然就会有了相应的修养自身道德的方法。作为人要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就要从五德下手,从五德的系统下手,对照五德缺失的方面,找出自己不足的德性,从心上树立正确的观念,在理上认清要改正与完善的地方,从外在表现上克服自己的缺点,日日三省吾身,时时事事注意对照,自然进步,进而巩固,天长日久那么我们的德性就会逐步完善,成为一名道德高尚修养健全的人。

  同时对一个社会来说,一样可以用五德表现来对照社会现象,理性的分析社会整体的五德缺失状况,而针对性地进行社会整体的教化,引导社会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教化于民,使盛世再现。

  要注意的是,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整体,其德行的周全重在实践,要明理识法,重在实践。在实践中去改正自身个体不足的方面,在社会中引导教化社会整体不足的方面,要落实于实际行动。只有日积月累的行持,逐步的形成个人的习惯,形成社会的风尚,才可以改去个人或社会德性不足的方面。离开了实践则万难周全。就像现在社会,人们连一般的“礼”的遵守都无法做到了,学习西方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唯我独尊,为我是大,不尊师重道,甚至小孩杀父弑母,等等礼德缺失的现象层出不穷,逼迫着社会一再的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法律制度,可人还依然在犯。实际上这是已经需要我们正如《道德经》中所言的一样“攘臂而乃之”,要人人都呼唤道德,奋臂高呼了。否则的话人类的一切文明将会在人类离道失德而愈远的状态下变为人类的负担,成为埋葬我们躯体的一抔黄土。哲学上讲内因与外因,而文明也只有在人类心灵文明的基础上才会实现,不是吗?

以五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751com.cn 辣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