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依托文本进行随文练笔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的随文练笔已经从单纯的技能操练中摆脱出来,它要让学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打破固定的模式,寻找新的生命力,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书写心得和发现,在生长言语的同时积蓄精神生命的源流。要想提高训练的实效,首先必须以文本为依托,找准训练点。有效随文练笔训练点的选择,能恰如其分地设计出掀起课堂高潮的写话练习,也是优化语文课堂的显著标识。所以说,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能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
【关键词】随文练笔 文本 读写结合点
新课改以来,不管是名师示范课,还是普通老师的语文课上不时会有随文练笔的教学环节。课堂随文练笔现已悄然成为语文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学生负担小,效率高,因而深受师生的欢迎。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学生学习习作的最好典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课本为范文,加强“随文练笔”,为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需练就一双慧眼,因文而异,充分挖掘教材中练笔的训练点,拓展学生练笔空间,为学生广开“写”路,让学生心随文动,笔下生花。
1、仿写迁移,架设积累与运用之通途。
多年的教学让我感到,仿写正是读写结合原则最佳的遵循方式。它是学生写作发展中的催化剂,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仿写”,顾名思义,是学习、借鉴范文的写作方法,在阅读积累的基础上,以参照为依据,通过迁移、联结,形成新的表达内容。这一学习环节相当重要,就象人们学习绘画、作曲之初,从临摹、模仿开始,日积月累,达成量到质的飞跃之后,才能进入最后的创作阶段。
仿写的过程是依靠积累完成迁移的过程,积累作用于迁移;仿写的过程也是通过“迁移”强化积累的过程,迁移反作用于积累。它们互动促进,促使写作能力的提高。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仿写”训练,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前人的语言经验,学习迁移知识经验的正确方法,培养迁移的意识,最终学会运用。试想一下不难发现,我们在生活中所运用的知识技能,无非是通过学习感知,积累了众多前人的“举一”经验,将之熟练“反三”迁移的结果罢了。如在教学《春到梅花山》时,当学生读到春天里梅花山的美丽景象时,我就让学生仿照文章写法进行校园景色的描绘。在学《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描写扫路老人外貌一段后,我就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外貌描写的专门训练,写一个同学的外貌请大家猜,猜对者说明特点抓的准,写的好。孩子们兴趣高涨,精彩词句让人惊叹,观察得仔细,写得认真,读得积极,猜得兴奋。在训练一段时间后,在段落仿写的基础上还可进行整篇文章仿写训练,从段过渡到篇章。如学习《音乐之都文也纳》,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的写作方法文章进行写作练习,可谓事半功倍。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新颖的、独具特色的内容写,鼓励他们在写作内容上的求异思文,从而力求在写作训练中反映出学生的个性色彩和创造精神,进行形式上的创新。新课程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形式,有推理故事、新闻写作、课本剧、童话、探险故事,给学生建构了一个广泛的想象、练笔空间,所以,课文的空间再加上学生自身的想象和思文空间,仿写的空间是相当应该是无法比拟的。
2、补白拓展,谱写诠释与延伸之新篇。
补白拓展是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要让学生根植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补写、续写。“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在找准切入点后,要引导学生从“无声”中去感受、去想象,打开学生思文的闸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如学习《特殊的葬礼》一文,让学生想象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样子,游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有哪些感触?会说些什么?学生根据文中所述:“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想象到了“细小的水流有气无力地流着”,“水流旁是大片大片光秃秃的崖壁”,“这好像是塞特凯达斯瀑布的眼泪”,“发出可怜的滴答声”等,并通过瀑布之口、游人之口,与昔日壮观的瀑布作对比,进而发出呼吁,呼唤环保。通过这样的想象,使抽象的文字活起来,静止的语言动起来,有回顾,有对照,有再现,有生成。此过程又搭起了学生、文本、作者平等对话、心灵沟通的桥梁,学生的思文在想象中碰撞,催绽智慧之花、理解之花,对破坏环境的恶果有了进一步认识,对文章主旨也就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又如《日月潭的传说》一文中对“大尖哥和水社姐与恶龙激战三天三夜,救出日月” 过程并未多花笔墨描述。为了让同学进一步体会大尖哥和水社姐不畏牺牲、为民造福的精神,我让学生想象激大尖哥和水社姐斗场面,参考文中插图想象双方动作与潭面上波浪滔天的景象,抓住动作叙述之。这其实是在引导学生想象、构思、表达。其间,既能注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又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人物形象,又激活了学生的思文,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点滴的补白,点滴的培养,点滴的训练,潜移默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续写拓展,插上领悟与想像之翅膀。
小学语文教材的好多文章往往是言尽而“意犹未尽”,好像故事还没有结束,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往住使人浮想联翩。这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故事发展下去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新奇大胆的设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别》后,学生明白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我让学生想像“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看着孤帆远去,李白心情怎样”,由此让学生驰骋想像,续写诗歌。再如《半截蜡烛》一文最后一句写道:“刚到楼梯口,蜡烛熄灭了。”这是一个比较含蓄的结尾,我在上课时就利用这个空白,让学生想象蜡烛熄灭后的情景,并以“蜡烛熄灭后……”为题,让学生练笔。这样的拓展无处不在,到处都是题材,事事都能练笔;这样的续写处处令人感动,句句都是真情的流露,处处都是善良与激情,梦想与希望。
4、读中改写,分享文化与审美之佳作。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 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语言凝练,令人遐思,具有无限的思文弹性,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再造空间。无论是写景状物的文章,还是叙事写人的文章,又或是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诗歌,若能让学生根据课文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积累,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重新表达,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度与深度,又创造了语言运用的机会。改写可以是情境的改变、内容的改变、人称的改变也可以是体的改变。如教过《鸟岛》,可以改变文体,让学生交原文改写成一篇导游词。又如把《新型玻璃》改写成童话《玻璃兄弟》;把古诗改写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如《赠汪伦》可以改写一篇以“送别”为内容的叙事文章。
5、点评批注,共享语言与精神之盛宴。
“情动”是“辞发”的先决条件,阅读教学不仅使学生享受语言之美,还能使其情感得以升华。因而教师可以借助课文内容,以此为素材让学生练笔,将有一箭双雕的效果——情感再次升华,语言的又一次洗礼,同时也让文章内蕴的情感得以涌出纸外。如学《陶校长的演讲》后,可让学生以随文练笔的形式谈谈自己对“每天四问”的理解与自己的所得。再如《老人与海鸥》一课中的15自然段写道:“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衣天使。”这一段描写出了海鸥对老人的情义,读了感人至深。教学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海鸥,写一段话表达对老人的留恋。在文章的情境交融处引导学生练笔,学生易于将心中涌动的情感流露于笔端,使习作语言细腻丰富而感人,在抒情练笔的同时,学生对文中人物的理解也更透彻了。 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6、描写插图,培养观察与写作之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几乎是一文一图,甚至一文几图。所配插图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它是课文重点内容的直观体现,对课文主要内容作了有力的解释。但插图表达的内容和课文相比又相对集中,既是明显的,又是隐蔽的;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这可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就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根据插图的种类,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使用得当,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像欲,丰富学生的习作材料。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插图上画的是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景。当课文上到“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如火苗燃烧的样子、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神态、手抓泥土的动作等仔细描绘出来,最后再写一写邱少云此刻可能在想什么。这种练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随文练笔,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准确寻找阅读教学的“迁移点”,设计符合学生作文基础的“练笔点”,并把它当做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使学生写得轻松,练得实在,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看到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丽华 《以文为媒 随文练笔》 小学教学研究 2009.1-2
2、徐晓红 陈碧英《依托文本做好随文练笔》 文学教育 2007.12
3、留素华《随文练笔——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教育科研论坛 2009.3
4、“随文练笔”研究专辑 小学语文教师 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