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农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呼唤素质化的教学模式。当代心理学理论认为应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研究性学习这种模拟科学研究的情景和过程的学习方式具有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学力发展的重要功能,在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过程中,显示了非同寻常的重要性。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阅读教学 认知结构理论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中语文新教材已在大部分省、市和地区推广使用,初步改变了语文教材面目陈旧、索然寡味的状况,给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的能力,鲜明地表达了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材的革命,必将带来教学方法的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语文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我们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学法提供了契机。在广西即将使用语文新教材之际,我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对“语文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专门的课题研究,获取了不少的感性知识和理性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对在农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勾勒,探索新教材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理论依据
1.认知结构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习得新信息、转换、评价。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同时,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学习的方法,他强调学习的过程,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另外,布鲁纳强调内在的动机:与其让学生把同学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要动力,还不如让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要形成学生的能力动机,使学生有一种寻求才能的内驱力,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地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结果。如果错了,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如何纠正。
2.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在奥苏泊尔看来,学生的学习,如果要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他提出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是:学生表现出一种在新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学习内容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他的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3.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了教育的首位。他强调要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提倡要弘扬学生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选择、分析和运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为此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同时,语文阅读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重视创造性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又为此打下了基础。而罗杰斯等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在阅读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了人文基础。
三、研究目的
1.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新人才。在阅读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一扫“填鸭式”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将课堂开放到现实的情境中,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主动探究的态度和批判、创新的精神,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需要。
2.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在阅读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拓展了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范围和途径,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名副其实的主体。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构建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阅读学习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系统传授给学生,而是要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知识,在过程中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这时,学生才真正处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
四、课堂教学实践
阅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组合有两种基本形式——单篇和单元。
1.单篇课文
单篇阅读课文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涉及不同文体的课文,如诗歌《再别康桥》。徐志摩作为新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国的诗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再别康桥》以其美丽的意境,将艺术美和诗意美巧妙、自然地融到了一起,让人阅读后内心与作者达到了共鸣,在领略美景的同时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通过对徐志摩的研究,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走近这位著名的青年诗人和作家,因此“徐志摩其人其诗”也自然成了本篇课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又如戏剧《三块钱国币》,为独幕剧,矛盾冲突全由人物的语言来展现,因此“戏剧语言的魅力”便成了这篇文章研究的课题。再如杂文《咬文嚼字》,可以设定学习课题“我看《咬文嚼字》”,学生通过研读课文,明示作者的观点、态度,读懂课文。这种基于读懂本篇课文的学习,可作必做课题。还可以让学生去寻找相关“咬文嚼字”的事例,设立“平时学习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等学习课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去作更高层面的阅读研究。这种学习课题,可作为选做课题。
2.单元课题
以单元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单元组合的形式有多种。
(1)以教材本身的课文单元为单元。比如学习第一册第一单元。研究课题是:如何“鉴赏现当代诗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与单元教学的重点完全吻合。单元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立足于整个单元,抓住主干,删除旁支,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自学习惯。
(2)以课文重组的形式组合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单元。这种重组是课本内的不同单元的课文为了某种需要而形成的组合,组合的新单元一定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比如,莫泊桑《项链》、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曹禺《雷雨》、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等的组合,重在指导学生如何确立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这种单元组合,我们确立了“解读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中的现实意义”学习课题,突破单篇教学的局限性,拓展学生思文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文和课外文选组合单元。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学习,与《水浒传》的其他篇目及《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组合,完成“古典文学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的课题研究。这种重组的最大特点是扩大教学容量,拓宽教学空间,使语文学习变得有趣,变得高效。
(4)高考模块复习课题。把文言文应考复习作为专项课题研究,设立课题为“我做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得与失”。让学生通过做近四年来语文高考全国卷Ⅰ的文言文阅读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集思广益,形成一套本校特色的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五、研究性学习课堂实践成果 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1.教师深入领会研究性学习的涵义,在传统教学领域里吹进一缕“清风”
通过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它所突出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它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它突出的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强调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其学习形式是个人或小组合作(更多的是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完全不同于以前的学习方式,彻底打破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抄学生记”的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师生感受到了这一全新的方式给他们带来的诸多益处(兴趣、信心、动手能力、方法、思想及社会责任感等等)。
2.一定程度上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体现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课程基本理念,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索性。分组分任务,层层分工,最终任务落实到人。当明确任务后,学生很快行动起来,或到图书馆查资料,或到网络中去搜寻,或找老师帮助,或进行热烈的讨论。一句话,学生对研究的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且效率之高、质量之好,这是笔者意想不到的,其中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完全由学生自主去做一件事,他们的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二是小组合作精神得到充分体现,通过探究发现问题,极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说,课题实践,老师基本作为活动的“局外人”,没有亲自参与活动,所以全班学生有了较为广阔的自由发挥各自才智的空间。活动过程中,各小组成员都不是单枪匹马,而是群策群力地去工作,共同搜集到有关资料。在分析材料、发表观点时,学生都在小组内各抒己见,达成公共识,完成书面总结文章。
(2)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锻炼了学生听、说、写的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且这种能力的培养,要具有“大语文观”,要把学生放到大语文环境中去锻炼。课题实践,为了获取信息,有时必须注意聆听调查对象的回答,听明白意思;小组长要写报告,必须听懂其他同学发言等,这需有听的能力;活动中少不了讨论,少不了发言,每个课题的结题,课题组都要举行报告会,报告会要由组长向老师和同学公布研究成果,如果说话欠“火候”,语言表达力不强,那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些活动中,学生“听”、“说”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还有,课题研究必须写出书面成果报告,从各小组交上来的报告看,均能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有的甚至“言之凿凿”,这是学生“写功”的直接反映。也就说,课题实验或多或少培养了学生听、说、写的语文能力。
3.让学生走进了课题研究,促使学生掌握课文阅读“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一篇课文,突出一个重点,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既符合“目标教学法”要求,也是“研究性学习”在单篇课文阅读教学中的体现。师生共同在几篇课文使用这种方法以后,在其他课文尤其是自读课文中,只要师生一起商量落实研究主题后,学生也会模仿着运用,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使阅读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另外,学生终究有一天要走上工作岗位或步入社会,在工作中一般都要进行课题研究。即使是社会普通一员,也应知道按照科研思文的方法去思考问题。所以,让高中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其实就是为学生的终身需要和发展打好基础。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让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目的是要求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工作”的学习,形是研究,实是学习,一种综合性的学习。
总之,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它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及实践的多样性等特点,能真正地体现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我们这次做的“研究性学习在农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的实验与研究,就是对这方面很好的证明。即使目前要推行这种学习方式还有困难,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只要改革了考试制度,研究性学习一定会成为未来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