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正文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及应用 第2页

更新时间:2010-9-17:  来源:毕业论文
  第二,培养学生创造思文和创新能力。关于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思文能力,国外一些教育心理学家们早就有过论述,如格纳塞尔在《高级教学心理学》中,提出教学是否可以发展思文能力的问题。启发式教学的重大特点就是鼓励和启发学生求异探新,感悟自得,而这种探求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属于创新的范畴。由于各种因素的不同,个人的知识水平、思文能力也不同,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会因人而异,其中会有某些人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独到的见解从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创新。当今社会,各种东西日新月异,推陈出新,所以各国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关键,许多学校也在努力寻找各种途径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学生的思文具有创造性潜能需要教学的启发。

  (四)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进而推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个性差异、天赋意向、兴趣爱好,进行不同的教育。孔子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但是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正如南宋朱熹《论语注》中指出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认为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知人,即了解学生,“不可以不知人”。那么,该怎样了解学生,孔子认为应“听其言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要”,通过观察和谈话的方法,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习基础、个性特长等,从而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学生,这是孔子因材施教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孔子的因材施教,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有很大启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齐步走”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出现了“优生”“吃不饱”,“落后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也出现了不该有的专用名词—“差生”,更不用说保证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了。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评估片面,只考查学生的考试成绩,高分则优。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却被广大教育者忽视了,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孔范”式人物。

  孔子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然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这恰恰是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就得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所以,孔子因材施教原则更应有理由继承和发展。不少教师家长往往忽视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人与人之间的志趣、智力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在现实中,早慧与大器晚成的例子不胜枚举。国外有一次有趣的统计发现,在大有作为的科学家、发明家中,小时候学习就特别突出的只占5%,而不突出的竟然占55%。有的学生虽然学业暂时后进,其实智力潜力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只是由于没有良好的教育时机来发展其智力而已。

  目前,社会竞争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文与能力。和启发式教学方法一样,因材施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的是个性的培养,个性化的发展又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实施,因材施教原则被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才会不囿于传统,不安于现状;才能勇于进取,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表现出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材施教为每一位学生优化了创造环境,形成了一种培养创造性的机制,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造欲望和动机,为社会创造性人才的输送带来有利帮助。

  (五)教学相长原则

  《学记》明确提出“教学相长”,它源于孔子。孔子对于教与学、师与生关系的认识是深刻的、辩证的。他认为只有很好的当学生,才能更好的当老师。他不但提倡学生要向老师学习,而且提倡老师要向学生学习。

  “教学相长”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其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师生活动,学生向教师学习,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相长是一条教育规律,它反映了教学双主体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因果必然联系,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学相长”对于教师的要求,应该是明确教也要学习,教也是一种学习,这是至理名言。作为教师,同样地,不是什么都精通(包括知识、教法等),只有勤奋刻苦学习(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才能对教学规律、教学手段、学生特点,教育状况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已有或未有知识于教学活动之中。对于学生来说,不懂的东西更多,所以更应该努力学习,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学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教师的“教”中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知识迁移,培养自学能力,正如《学记》所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应该是“教学相长”的最理想解释了。

  (辣)学思结合原则

  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观点纳入教学过程的教育家。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学习不加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它精辟地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和拓展。

  在学习活动中,学和思是一个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学中有思、思中有学的紧密联系的统一,是掌握知识、发展思文的正确方法之一。因此,必须把学和思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于求知践行的过程中。也许,有人会认为,电脑已被广泛地应用,只需鼠标一按,什么东西都会出来了,殊不知机器终究是机器,它不可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它不能像人一样思考。因此,在学习中,更应该注重发挥大脑的功能,“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英国大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别办法,不过是碰到一件事,往往花很多时间去思考,寻求解决的办法罢了。”

  三、孔子教育思文方式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孔子教育思文方式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儒家思想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尽管已两千多年过去,但孔子教育思文方式仍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借鉴。

  (一)“相反相成”思文方式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相反相成”思文方式指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孔子教育中主要表现为德智统一与教学相长等,孔子说:“君子务本,本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立而道生”又说:“好仁不如好学,其蔽也愚”,这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德智统一观。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进行道德教育及其实践,其次才是知识教育。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主要为德育服务,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这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所不可缺少的一对关系。

  至于“教学相长”,要求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因为学而获益,学因为教而不断进取,学能促进教。知道自己知识不足,才能自躬自省,努力求教。教也能助长学,感到学的困难,才能自强不息地求进步,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教学互动关系。

  这种对立统一的思文方式,在《论语》中多有体现,如“学而时习之”,“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所有这些,同样适用于当今的教学实践中。

  (二)“执两用中”思文方式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执两用中”即儒家的中庸之道,始出于孔子的哲学观,它要求时时、处处、事事都做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如“温而后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用在教学中,就是对学生应只是引导而不强迫,激励而不压抑;引导而不强迫,师生关系和谐相亲;激励而不压抑,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指示学习门径而不代求通达,学生便自然能运用思考,只有这种善于把握分寸,使教学处于和谐状态的教师才算是善于启发学生的教师,而且学生更容易接受。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教育者必须做到防微杜渐,掌握时机,审时度势,相互切磋。

  (三)“直觉体悟”思文方式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直觉体悟”体现了一种直觉思文形式,即通过对思文对象的直观认识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强调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反对用主观推理去代替客观实际,相信经验的可靠性,即重视经验。孔子在游列各国的过程中也曾积累了许多经验,为他的教学提供了某些依据。

  “直觉体悟”用在教育上,便有了重事实、重经验、重实践的特色。在我国古代,这种思文方式也极大地影响着一些教育者,比如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就已经采用实物图形和图表进行直观教学。南宋时,朱熹总结当时的教育教学经验,运用直观教法,而且对这种教法进行了论证,他说:“有是物,必有是理,理无形,而惟知;物有迹,而易也”。因此,他主张通过实物和各种图像进行教学。

  这种思文方式的另一重要作用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文能力,比之课本的死板内容更容易让人接受。目前,这种思文方式正被许多教师运用于现代教学之中,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孔子虽已离去二千多年,但他留给我们的远不只这些。尽管时代不同,可充分的事实证明,孔子思想超越时空、国别、宗教、政制、民族。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就必须像孔子那样,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孔子精深的教育思想,我们必须用辩证的哲学观点加以区别,古为今用,结合现实,赋以新意,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上一页  [1] [2]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及应用 第2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751com.cn 辣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