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教学活动中导入环节的设计
一、导入活动的作用。
我们设计的导入环节,通常起到了以下5个关键的作用:
1、吸引幼儿注意力。
2、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了解幼儿原有经验,或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4、起到顺利过渡的作用。
5、为下一教学环节提供感性经验,做好铺垫。
总之,如果导入方式设计得巧妙而精当,就能在顷刻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唤起孩子的注意力,,开启他们思文的闸门,营造孩子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使幼儿迅速进入精神兴奋状态,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为新的探索活动做好心理准备,为整个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二、导入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地位。
虽然,导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但导入本身不是活动的主体,更不是活动的重点,我们要把握好它的配角地位,不能做得太大、太罗嗦,绝不可喧宾夺主,使整个教学过程厚此薄彼。更多地时间要留给幼儿学习新的内容,让孩子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我们幼儿园的中班一个活动时间才25几分钟,那么我们的导入时间不能够超过5分钟。曾经我听过《广告纸的妙用》这样一个活动,老师首先让大家上来说说电视上看到的广告,然后再问还在哪里看到过广告,这样引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引出人们还印广告纸挨家挨户发,传送信息,这样的广告纸看完后怎样进行再利用呢?到这里才引到正题上来,结果时间已经过了一半,当然这后面的内容只能是匆匆而过,这样就会失去导入活动的作用。
总之,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不管哪种形式的导入都要把握一定的“度”。导入活动要能激发幼儿的情感、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主要目的是把孩子的注意力转到下面要学的东西上来,能够顺利承接后面教学内容,为新的学习真正的起到一个准备作用, 绝对不能过于繁琐,冗长,使幼儿对随后的环节丧失兴趣和时间。
三、导入活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导入内容游离于目标之外。
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有一位老师运用了图片导入,他运用了这样一张图片。大家谁能猜出这张图片是为怎样的一个教学目标或内容导入的吗?
听过这节课的老师可能知道,但是没听过的却很难知道这张图片是为怎样的一个教学目标导入的。
这就是导入环节中容易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导入的内容游离于目标之外。
我们的导入一定是要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论文网http://www.751com.cn或http://www.751com.cn一旦导入的内容离开了教学目标,非但起不到好的效果,有时还会对下一环节的学习造成困扰。
2、导入环节单纯为了激发兴趣,忽视对兴趣的方向预设。
例如:一位老师在小班的综合活动——“石头造型师”时,导入环节是这样的:教师事先用盘子摆放好各种各样的“小石头宝宝”(画有脸谱的)。活动一开始,她请小朋友闭上小眼睛,然后请配班老师在每张桌上摆上准备好的材料,再请小朋友睁开双眼,“看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这样一来,绝大多数的幼儿的目光便被摆放在桌上的“小石头”吸引住了。有一些小朋友还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去看个究竟。(很显然,此时小朋友对观察“小石头”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她并没有注意这些,而是抓紧时间开始忙着进行下一步的环节,向小朋友提出了活动要求——请小朋友们帮“小石头”装饰一下,让它们更漂亮,于是她又出示了彩绳、橡皮泥、绉纹纸等装饰材料,由于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还在看小石头上,并没有在认真地倾听老师的讲话,很多幼儿并不知道她今天让他们拿“小石头”到底是干什么,因而,接下来活动环节(幼儿的操作活动)就显得很零乱、无序。她只好用碰铃招呼小朋友安静下来,再将“活动要求”大声地说了一遍,有时还到各个小组再强调一下活动要求……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1)她没有预设到出示材料后幼儿的兴趣会不会朝着自己的设计方向发展。(即小朋友在当时最想做的是什么)(2)她过分地依赖于事先所设计的环节,现场应变经验不足。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对老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感到很好奇,这是很自然的(激发幼儿对材料操作的兴趣,本来就是教师提供操作材料时应遵循的原则之一)。尤其是对于摆放在他们面前的材料,他们更是有一种想去“看一下”、“动一下”的欲望,也是幼儿“接触”到老师所提供的新活动的材料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想去“看个究竟”,而不是安静认真地听着老师提出各种要求。因此,老师应考虑到这一点做好预设。
3、导入环节没有考虑到所执教学科的特点。
我们幼儿园现行教材中把幼儿所需内容分成了健康、语言、艺术、科学、社会五大领域。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科特点,因此,选择导入方法时不能一概而论。
例如:我上过一节《10以内数》的蒙氏数学活动,活动一开始我用了一个比较欢快的音乐带领幼儿进行走线活动。幼儿在我的带领下真的活跃起来了。但是接下来的学习环节中幼儿的情绪又很难平静下来,为此耽误了很多时间。我正在困惑之时,总课题组的指导老师一语道破天机,他说:“数学活动是逻辑性很强的知识体系,它需要幼儿在一种平和安静的情绪状态下学习,因此开始选用太活泼的音乐活动是不合适的。如果要用音乐,一定要选用比较舒缓的,便于稳定幼儿情绪。”
4、导入的形式太墨守陈规,缺乏变化,难以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在本次听评课活动中,我听过的示范课中运用的导入方式只有四、五种,而且80%的老师运用了谈话导入法,10%的老师用了图片导入,还分别有一位老师运用了故事导入、设置悬念导入。我们平常上课经常用到这些导入方法,幼儿对此已司空见惯,很难激发幼儿的兴趣。若用在一节公开课上效果就更差了。为此,在最后的两个环节里我为老师提供了多种导入方法,想为老师们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我所说的这几个问题并不都是出现在我们老师身上,我的目的是提醒大家注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不要犯类似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