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背景下的几点思考
最近听了几节公开课,课堂很热闹,但缺乏深度,教师普遍不敢“讲”。评课时,我毫不客气地说,几乎没有一节“讲”得精彩的课。教师们很委屈,因为新课改以来,一些学校甚至规定教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虽应该反对“以知识为中心”,反对没有交流、没有互动的“满堂灌”,但不是反对所有形式的“讲”。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情况下,教师绝对不能放弃自己的“讲”: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当遇到学生答错的和不会的问题时;在学生质疑问题时;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不出来,指点也不开窍时;经过讨论,学生仍不得要领时;为了让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深入的认识;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某一思文障碍;对那些能开启学生心智,体现教学要求的重点、难点;等等。
新课改并不是不要教师的“讲”,而是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在重点的关键处,讲在知识的概括处,讲在思文的提升处。所以,课堂上教师不是要讲得“少”,而是要讲得“精”,讲得“好”,讲得“有序”,不是就题讲题,一题一题地讲,而是要一类题一类题地讲,由个别到一般,再指导学生如何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堂没有教师精要讲授和适时点拨的课一定缺少深度,正如语文教育专家崔峦所说:“既要尊重学生,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作用,对学生理解不到、领会不深和理解错的地方,要订正甚至作必要的讲解,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一些学校硬性规定每节课教师只能讲几分钟,这其实是非常荒唐的。沁阳市永威学校校长蔡林森说得好:“每节课,教师该讲几分钟要根据学情而定,即根据出现问题的多少、难易的程度而定。如问题少、容易懂,就可以少讲;如问题多、学生难懂,就一定要多讲。不同的科目、不同的班级,情况各不相同,教师在课堂上,指导的方法、讲的时间也就各不相同,应该随机应变。再说,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校情、不同的课改现状,教师讲的时间更应该各不相同。”但教师的“讲”绝对不能代替学生对知识探求的自主体验。在新课改背景下,“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讲”。“不讲”,更多的是指教师不代替学生的“学”——对知识内容和知识产生过程的认识体验活动。
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亲身体验到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本来,青少年充满活力,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然而,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讲,生怕学生听不明白,而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学。殊不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的权利,或许这正是学生学习兴趣不能被唤起的真正原因。“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不管是技能的操作,还是知识传授,都需要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体验,并经过大脑加工整理和储存,缺少这个内化的过程,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所以,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三不讲”原则,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要给学生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尊重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争取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论文网http://www.751com.cn、体验成功,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如专家们所建议的那样,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自己向前走。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再也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课堂教学需要“讲”也需要“不讲”。一堂课的好和坏,不能简单用“讲”与“不讲”来评价,而应看“五度”,即情境诱人度、活动刺激度、自主参与度、训练扎实度、建构生成度;教师是否“五有”,即有心、有情、有法、有度、有力;学生是否“三动”,即手动、口动、脑动。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单单是让学生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时空,让学生拥有智慧;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内容的难易、课堂的变化,适时调整讲与不讲的比例,把讲与不讲巧妙和谐地统一起来。总之,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讲”,让学生在有温度、广度、深度的课堂的浸染中日渐茁壮,让学生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但也要通过自己的“不讲”,给学生增加更多的自主思考、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体验生命顿悟的喜悦。
习惯往往左右人的日常行为,我们即使不做任何计划,也可以在潜意识的支配下比较好的完成许多常规活动,甚至不乏新意或迭现灵动及创新。当富有才气且拥有众多学生“粉丝”的教师是大家共同的追求。艰辛的努力创造业绩,同时,也会生成负面效应。如李炳亭先生在他的大作《高效课堂22问》中概括的:教师多半在包办代替,学生们多半在等候依赖。“包办、依赖”,简短的四个字高度概括出以往教育的通病。改变现状要进行改革,我们已经从认识上认同了这样的需要,但要把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我们还要解决三个难题。
一要完成角色转换。从课堂教学的主讲改作听众、参与者、点拨者。做听众就是要把课堂的话语权转给学生;做参与者,是说要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学生的探讨研究;做点拨者,要求教师有发现问题的锐利,有画龙点睛的技巧。放弃讲坛,还学生以话语权,教师面临的不仅仅是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教学能力与技术的更新与提高。把以老师的“教”为主线的计划变作以学生的“学”为主线的导,并非易事,摒弃一种传统习惯是革命,革自己的命,自我的否定十分困难,或者十分痛苦。新的课堂教学还要求教师提高观察发现能力、瞬间判断能力、精要点拨能力,目前的课改革实在是难度相当大的挑战。我想,面对课改的困惑,多半生成于此吧。
第二,在我们转换角色的同时要让学生们熟练使用刚刚得到的权力和机会,让学生们适应并喜欢角色的变化,充分发挥和展示他们的角色能力。学生的转变当然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完成小组学习组织的组建与训练,完成学生自学能力与习惯的养成,完成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以往我们也做了大量类似的工作,但高效课堂要求我们把全体学生都训练好,而且时间又这样的紧迫,我们的责任也更加沉重。
第三,教师之间的合作在改革中显得更加重要。一种课堂教学形式的诞生需要众多同道的呵护、培养,当大家的工作目标与形式取得一致以后,这种改革才可以健康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学校做到了行政上的协调,学科内部也可以统一行动,但最最重要的是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各科教师的协作。新课改要求各学科老师步调一致,这让教师全体劳动性质进一步突显合作的重要。
我们曾经听说过这样的话,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虽然我们在当前的路上走得很平稳,但新的路将会收获最大的效益和职业幸福。就是为了追求职业的幸福,我们才必须面对和承受改革初期的诸多痛苦。我刚刚提到的话题,其根本意义就在于改变思路。虽然这种改变将是一种新的、甚至是痛苦的蜕变,我们面临挑战也面对机遇。我确信这样的痛苦是暂时的,成功之后我们将每日伴着成功的幸福,我们也会每天在快乐中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创造新的快乐。
人生充满着许许多多的机会,每一个机会都可能将自己推向另一个高峰,不要轻忽任何一个人,不要疏忽任何一个可以助人的机会,学习对每一个人都热情以待,学习把每一件事都做到完善,学习对每一个机会都充满感激,我相信,你就是自己最重要的贵人。
一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和不断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师的工作对象不同一般的行业。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些有思想有生命的孩子,而且本班的幼儿年龄偏小,课堂中突发事情经常发生。教师需要有冷静的头脑和处世不惊的心态。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是必须的。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课堂的灵活应变能力也要强,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事态的发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二、必须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理解。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完成好。
三 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包括教具和教材。作好充分、足够的准备后老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通过这次课改活动,它丰富了我教学的方法,沉淀了我教学的经验,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不断去学习、去观摩、去实践,来帮助我更好地完成以后的工作。
课改背景下的几点思考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