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甄别和筛选有价值的问题。 合作学习不是教学的点缀,也不是为了转变教学模式、达到教学改革要求的形式化表演。合作学习应当注重它的实效性,要为培养学生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服务。因而要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成为日常课堂学习的一种习惯。但合作学习属于探究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其过程比较复杂,学生的参与度高,言论范围广,对待一人问题有时异议颇多,比较耗费时间,所以在教学中,不能把所有的问题全都拿来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和探究。例如字词就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换词填空或是看图理解。朗读课文,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或是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独特感受进行语感训练,只要符合实际就应给予肯定。 那么值得讨论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因为合作学习的规模较大,所以要集中精力解决的就是课文中的重难点。例如:学生在自习过程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对同一事物可能存在多种不同角度的看法的问题。像这样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可见,但却不是每篇课文都有。因此,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有必要拿来探究一番的。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中当考虑到哪些问题该合作学习学生才可能明白,哪些问题不必合作学习学生自己就能弄明白。课堂上也要注意甄别筛选有价值的可以用来进行训练思文的问题。
5、讨论之前要有充分地自学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准备。 如果在讨论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自学准备,那么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出现无话可说或是急于发言,而当学生的一种观点被别人的另一种观点推翻以后,常常会很快地没有条件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导致了学生发言的语无伦次,前后矛盾。所以在讨论之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自学准备十分必要的。而自学则是需要学生独立去完成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对课文内的知识点进行了一次梳理,即对课文内容按要求进行默读思考,圈画批注,找出自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自己通过自学所理解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并为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在文本中找到充分的依据。为讨论时的发言做积极准备,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有理可据。那么学生在发言的时候,也不至于弄得前言不对后语,或是对自己的观点没有一点的自信心了。
6、教师要积极参与,善于引导。 有些人以为合作学习就是学生的事,教师不便于介入。所以有的教师在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就轻轻松松地站在讲台旁边袖手旁观,或是在学生中间漫无目的地走来走去。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新的课程理念提到: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教师应当积极地加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一个成员,溶入各小组倾听,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也要做一名引导者,适时点拨、引导和帮助。以利于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或存在的问题,采取更好的措施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7、组织好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是合作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合作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全班性的汇报交流,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将无法得到展现和肯定。组织好全班的汇报交流,也可以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并对学生的学习情绪起到积极地鼓励和鞭策作用。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小组内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全班交流,学生的思文得到碰撞,相互之间获得启发,实现资源共享。但在交流时,应当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面向全班同学作出汇报。如:“我们组认为……”而不能说是“我认为……”或是“我觉得……”在学生进行交流时,教师应根据讨论的内容营造出一种比较积极的气氛热烈的氛围。如引导学生以:比赛的形式、采访的形式、辩论的形式,导游的形式等等展开交流。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收获及汇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有关词句进行品味、感悟,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总之,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应该在正确的合作学习观念的指引下贯穿于整个大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时刻处于团结合作学习的氛围当中,学会在学习生活当中相互合作、共同促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主要参考资料:
(1)、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黄政杰、林佩璇著:《合作学习》,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