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缺憾甚多。要搞好阅读教学就必须找出问题的症结并予以解决。本文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激发阅读兴趣,二是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三是读写结合,迁移训练,以期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其精神世界。
【关键字】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激发兴趣学生主体 读写结合
阅读是贯穿人一生的重要主题,一个健全而充实的人生必定是与阅读相伴的人生。阅读教学贯通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工程,更应该注重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在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碰撞融合中,如何定位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科学地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探索过程中应该坚持什么原则和要求,应该加强对阅读教学哪些方面的注意等系列问题,都应该引起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和思考。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思考,反思和总结,才能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好的向前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帮助其养成完善的人格。
一. 从兴趣出发,引领学生步入阅读的胜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引领下,学生才能自愿自主地走向阅读,从而才可以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欣赏,学习,运用,创造上来。反观我们现在的小学阅读教育,仍然有不少教师忽视兴趣的重要性,一味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结果往往是教师在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下面的学生们却无精打采,神游太虚。试问,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帮助孩子们提高阅读能力,养成完备的文学素养呢?
兴趣作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像一支无形的指挥棒,指导着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兴趣,就会被兴趣所带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来,越读越开心,越读越想读。教师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能动地加以利用。
语文课堂是阅读的一个主要场所,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时间,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 以故事悬念激发兴趣。
从小学生的阅读心理来看,他们处于学龄初期,在认知上有较强情感性,对生动形象的故事更有极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巧设悬念,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如在《军神》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导语中发问:一个生病要做手术的人都会手术前施行麻醉,因为麻醉可以让病人减轻对疼痛的感受能力。可是在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里,这位神秘的病人却在手术前主动地向医生提出不要麻醉。难道这位病人具有不怕疼的特异功能吗?还是这其中另有隐情呢?这一紧扣文章的巧妙提问,自然会唤起同学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于文章的兴趣,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文本的学习与思考之中。
2. 以创设情境唤起兴趣
阅读是一种以形象思文认识感知世界的途径。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充分把握情感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带领学生进入阅读情境之中,可以通过研究教学语言,精心设计导语和结语,加强与学生的语言交流;可以分角色朗读表演,使同学们积极参与到课文中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可以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从文本出发,并以文本为依据,开展音乐渲染,图片展示,影视播放等形式的课堂活动等方式。在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丰富多彩的阅读情境中,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和情感被潜移默化地呼唤了起来,从而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的展开和深化
3. 以牵手实际引领兴趣
教师必须做一个清醒,亲切的引领者,能够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并以学生的视野来观察学习生活,反思教学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爸爸妈妈是怎么对自己进行教育的,他们两个人的教育方式是否相同,再与文中小主人公的经历作比较,体会一下父母不同教育方式下的同样深沉的爱。
二. 从学生出发,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告诉我们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关注点之一。具体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来,就必须做到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1. 学生为主,教师点拨。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活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有效进行的前提。[1]教师万不可有“教师本位”的思想,只顾自己灌输自我思想观念的畅快,而不顾学生的学习和阅读感受。
教师应该明确自身定位。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学习阅读的促进者,学生阅读的引领者,教师应该把自身的讲解和点拨放在阅读教学的辅助位置上。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在阅读教学中点拨的艺术。首先要锤炼教学语言,从生活,从媒体中获得新的语言知识,并创造性地在课堂上加以运用。具体实施点拨时,要坚持适度原则。要做到准确而适当,不可浮夸;简洁而精当,不可拖沓;美好而妥帖,不可粗糙。在教学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和教学任务完成以后,也要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促进下次的阅读教学更好的开展。
学生也应该加强对自身的关注,不能被教师的指导束缚了手脚,而要明确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加强自我阅读和自我理解的能力的培养。学生要在阅读教学中找回自我,拿回自己的话语权。而在我们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要责任是“听记”老师的“分析”和“思考与练习”的答案,或者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借用学生的笔和口来复述那些“分析”和答案。好的情况下,学生至多是对“分析”和答案有所“理解”和“体会”。换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句话说,是重复,模仿他人(教材编纂者,教参编写者,教师)的阅读。[2]。学生们也不要甘于做一只只鸭子,只知道等待教师把各种方法和答案塞到自己的胃里,而要自己主动起来,去深入文本,去质疑解疑,去体验感悟,去总结深化,去创造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知识化为自己内在的素养,才能达到教育的本质目的。
2. 尊重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由于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个人性格,智力情商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每个孩子在接受教育时的反应都会不同。作为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里推荐一种在实践中广受好评的教育方法,即分层次教育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尽可能兼顾不同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差异。所以教育者必须首先掌握学生的共性,其次再考虑他们的个性特点,然后再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3]。如在《小马过河》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发散思文,
发扬个性。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如果小马来向你请教它能否过河的问题,你会怎样回答呢?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一定会发挥个性,畅所欲言。
《美育论》中提到,处于学龄初期的小学生们拥有一颗创造之心。由于他们受习惯性的束缚较少,因而想象力异常活跃,他们的想法往往充满了创造性。[4]这也是学生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教师要尊重学生思文成果和情感体验,鼓励学生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阅读的胜地中培养自己的个性。我们要牢记陶行知先生的谆谆教导,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
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可能有爱因斯坦。作为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细心倾听学生的想法,耐心引导学生的想象,切不可粗暴对待学生的异想天开的想法,折断个性生长之树。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文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