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正文

探究性学习理论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第2页

更新时间:2011-4-19:  来源:毕业论文
  其次,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学习应用科学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科学是一门应用学科,科学技术的成果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效益,应该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在教学中把严密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日常教学能够让学生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以便全面发挥各种感官作用。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也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探究需要。科学教学应该综合:(1)环境保护知识:如保护空气、爱护水资源、水的净化、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沙尘暴现象、三废利用等多个课题。出于这方面内容教材上涉及的还不是很全面,而且文字内容十分易懂,所以教师在处理这方面内容时可以完全放开,大胆的进行探究式学习设计,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其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就是一个十分好的途径。现代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化和强大的检索功能,使学生很轻易的就能获取远比教材要广泛得多的知识。教师可以将这些课题分解成一个个的子课题,由学生分小组上网去查找、去探究。去自己学习与合作学习,并可以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或利用其他信息技术将所获得的知识展示出来,共同完成一个大的课题,这种学习方式无疑具有探究性和先进性。我在处理保护大气这一课题内容的时候,就是将它分成了若干个小课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与学习,例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光化学烟雾、热岛效应、酸雨、沙尘暴现象等多个课题,然后由学生分组选题,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该课题,并将成果加以汇报。在给课题的同时,为了促进他们的探究活动达到一定的探究质量,我对探究内容进行了设计,要求各小组汇报的成果中,必须包括造成的危害、形成的原因、涉及的反应原理、防治的方法、最新的科技成果几个方面的介绍。通过这种合作探究式活动,使学生很好的达到了学习目的,不仅了解了很多课外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了思想情感的交流,加强了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撰写论文的能力等等。(2)工农业生产:如冶金、石油、煤、金属腐蚀与防护、土壤改良、农药化肥、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利用等问题。揭示化学原理、生产过程、研究如何提高生产效益,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耗、介绍新工艺、新技术、展示未来世界科学的前景。如:评价一种工艺,可从下列观点中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①工艺先进吗?②生产条件,设备要求低,能耗低吗?③有无毒害污染,易防治吗?④考虑了变废为宝,资源的综合利用吗?⑤原料来源广吗?可再生吗?⑥工艺最短吗?前四项主要是技术经济问题,后两项主要是化学原理因素。设置此类习题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科学的现实意义。挖掘像“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牛胰岛素”、“侯氏制碱法”等素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结合像“山东假酒案”等社会现象,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总之,科学教学应充分利用科学材料的特点:在实现本学科“双基”目标的同时,加强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各学科教学所追求的共同目标——综合素质,从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由追求分数目标转向追求素质目标。

  2.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创设情境教学,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的探究意识。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最好环境之一,课堂上的精心设计疑问,可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文的学习情境。

  例如:某混合气体可能含有H2、CO、CO2、H2O(气)四种物质,请设计实验:(1)只验证混合气体中确有氢气,(2)要同时验证混合气体中既有H2又有CO气,这道题中要考虑的问题较多,H2、CO的验证一般都是需要用到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通过检验产物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来证明氢气与一氧化碳的存在,但是会受到原气体中的水和二氧化碳的干扰,所以就必须先将它们除去再进行还原氧化铜的实验。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除去原混合气体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还是检验产物中的水和二氧化碳,都存在先与后的问题,一个是需先除去二氧化碳再除去水,一个是需先检验水再检验二氧化碳,同时还存在尾气处理的问题,它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探究思文能力才能找到准确的路线与方案。通过这类试题的训练,无疑将深刻的影响到他们在实际问题中的探究,能给他们创造出更多的思文训练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文品质。

  3.挖掘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文能力

  “实验探究教学”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悦情绪下,潜能得到充分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发挥,使思文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迸发智慧和灵感,有益于学生创造思文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酸、碱、盐、氧化物”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教师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过程。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应充分考虑如何面对所有学生,使学生人人都有任务,同时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文空间,其次是对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有层次性,尽可能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就这一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分步进行,第一步为感知阶段,由于“酸、碱、盐、氧化物”主要是学习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及条件和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其涉及的物质种类多而杂,且颜色、状态是前几章所少见的。因此在第一阶段应为以后学习新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应以“明确”为特点。可以给学生准备三酸(H2SO4、HCl 、HNO3)、两碱(NaOH 、Ca(OH)2)、八种盐(NaCl、CaCO3、BaCl2、Ba(NO3)2、Na2CO3、 AgNO3、FeCl3、CuSO4)、五种金属(Mg 、Al、Cu、 Zn、Fe)、两种氧化物(CuO 、Fe2O3)和两种指示剂(石蕊、酚酞),用一个课时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实验,并初步识记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相关物理性质,为下一步实施“实验探究教学”做好知识的铺垫。第二阶段为尝试阶段,“酸、碱、盐、氧化物”,主要是通过学习、归纳推导出酸的通性;通过两种重要的碱推导出碱的通性;又通过多种重要的盐推导出盐的通性。因此在这一阶段,应组织学生探讨具体物质的性质,引导他们去感知每一种重要物质的性质。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实验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与实验操作能力,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酸的性质,同时学会归纳、分析、整理,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效果要及时、准确地做出评论,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第三阶段为理论感知阶段。经过第二阶段的实验探究教学,学生对单一的酸、碱、盐的性质获得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并总结酸的通性、中和反应及条件。第四阶段:应用和创新阶段。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酸、碱、盐的认识已经较深刻了,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活化,可开始对物质进行离子鉴别练习(Cl-、CO3 2-、SO 2-4等)和复杂除杂实验、物质的合成。通过这一训练途径,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实践证明,“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掘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实验探究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于“异想天开”中主动实验,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文,充分发挥了学习潜能,获得了成就感,培养了自尊心。 随着教育理论研究和政策的推进,探究性学习以其日益凸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价值备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努力成为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和引导者,在进行研究性教育改革时,应当尽可能汲取认知学习及建构主义情境等最新理论中的理念精华,成为探究性学习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参考文献

  [1] 胡觉亮,甄月桥,高雪芬.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课堂中的实践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7:12

  [2] 陶春元,钱芳.改革实验教学 提高综合素质J.化学教育,2003,24(10):47-48

  [3] 王建军.研究性学习与学生的自我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2004,(2):6~8

上一页  [1] [2] 

探究性学习理论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第2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751com.cn 辣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