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正文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科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更新时间:2011-5-24:  来源:毕业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科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温岭市塘下中学   陈巧红
摘要: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本文尝试从课前布局、课中引导、课后反思等角度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让预设和生成和着生命的节拍精彩共舞,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生命的碰撞及心灵的晤对,让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交汇生成的过程。实现“课在人中,人在课中”的美好境界!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科学    预设       生成    

叶澜教授曾经对“课堂”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是由预设和生成这两类具有矛盾特性的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共同体。一方面:课堂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具有明显的预设性;另一方面: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具有生命力和主动性的人,教学总是充满各种变化因素,因此教学又必然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生成性。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好的预设与生成,犹如一次美丽的邂逅,教师则是幕后策划者.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构建理想状态下的科学课堂,我们不妨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前精布局,让预设更充分。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或不需要改进预设。正如于漪老师所言:“一节课,教一辈子,要备一辈子”,于永正老师所说“关于备课的重要性不必说了,反正不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注重教学的生成性,实际是提高了对课前预设的要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美的预设应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再加上一定的教学机智,这是处理好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关系的保证。
1、预设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图画,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再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
我们更多的应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中有怎样的体验、解读时会有哪些感悟、练习时会出现什么错误等等,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这样的预设才是“以生成为本”、“以学为教”的有效预设。科学新概念的掌握与其他学科的新概念的掌握过程不同,它更多地与学习者的已有概念相关,这造成了科学教育的特殊困难性。所以,在备课前,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世界中,去体验学生的想法,设法让学生的原有经验或思想在课堂中能充分地表露出来。在教学中,每当建立假设时,我们并没有表面化地走过场,而是喜欢问学生一些问题,如你的假设是什么,是哪些现象或事实让你产生了这个想法,你将进一步用什么办法去证实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尤其是第二个问题,可以从学生的交流中让教师充分了解他们的已有体验。
  2、预设教材。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不同于教学内容。备教材要注意贯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不要迷信专家,不要把教材看成是死的教条、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把教材看作是“活”的、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组合的教学材料。备教材时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通览教学内容,把握好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找出难点。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新课程初中科学教材中,涉及面很广,往往一个知识点可能拓展出很多个相关的知识点,如: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应有尽有,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就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充分的实验准备。那种认为只要将书本上的知识搞懂就行的看法是万万要不得的。一些新的尖端技术也要做到及时的了解,以便让学生得到应有的教育。一些教师在放手让学生探究时,对学生提问或涉及到的许多问题不置可否,不知该如何应对,这与课前知识的储备不够有极大的关系。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物质导电性》一课,学生们在用实验的方法对身边的物体进行检测,看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对于铅笔芯是不是导体却引起了争论,因为有的小组把它连接到电路里会发光,而有的却不会发光,而这位教师却对学生的疑问不加理会,仍然得出了石墨是导体的结论。假如这位老师课前做过实验,或查阅过资必定能发现上述问题。其实我们常用的铅笔芯是用石墨和黏土按一定比例制成,因为铅笔芯的成分并非全是石墨,笔心越软,粘土的成分越大,导电性能也随之下降。学生手中的铅笔芯软硬程度不同,因此得出结论当然不同了,如果这位教师预设充分一点说不定还能引导学生一起探究影响铅笔芯的导电能力的因素呢?所以说,科学而充分的预设是课堂生命的本源,也是教学生成的土壤和催化剂。科学而全面的预设能使教学自然流畅、真实和谐,整个教学也就成为预设中的生成、预想中的必然。
只有在充分预设学生和预设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游仞有余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预设和生成并不矛盾,充分的预设准备正是很好地处理生成性问题的前提。
二、课中妙引导,促生成益精彩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此,当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
1、捕捉“意外”之美,让学生“跟”过来
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大胆地暴露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作为老师应发挥教学机智善于原文请找腾讯752018766辣,文-论'文.网http://www.751com.cn 捕捉这些“意外”,去扶植它、栽培它,让学生思文“跟”过来,精彩将不约而至。
镜头一:在上九年级《探索碱的性质》时,教师按预设演示了碱跟指示剂、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的性质的实验,在做碱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后,忽有一学生问了一句: “要是再把硫酸加进去会怎么样呢? ”这可不是今天这节课预设的内容啊,如果一定按原来预设的教学程序进行,无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将会使他们可贵的好奇心受到伤害,于是,决定对原来的预设做了相应的调整,和学生一起做了这个预设外的实验,并请他们思考:“要是把硫酸,硫酸铜都放在一起再滴入氢氧化钠那还有没有沉淀出现呢? ” 这下可不再是一种声音了,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这时我便请他们讨论一下说说各自的看法和理由。
接着,我让学生解答了这样一道题目:向含有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n(克)与加入NaOH溶液质量m(克)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平时,我们可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讲解这道题目的,但是今天就是因为这个意外一切都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课前设计意图看,只是通过实验,了解碱的性质就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学生提的问题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对学生提问加以搁置,或是一句课外再说的搪塞,而是将这意外看做是一个宝贵的教学资源,积极地加以利用,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这样做是教师对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保护, 也是课堂教学体现民主、平等、宽容地需要;在科学课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有了这种“活资源”的意识,教师才会在课堂上,把自己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努力放在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引导学生上,才不会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教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的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本人认为由学生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热情。
2、善待“错误”之源,让学生“活”起来1849

[1] [2] 下一页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科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751com.cn 辣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