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科学教学探究过程提高探究实效
仙居二中 张晓静摘 要 新课标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他们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面对探究过程中的问题,有必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调控,发挥教师在其间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探究的实效,实现探究的价值。我们从探究活动的设计入手,处理好探究活动的实施与教师的辅导和学生的关系,重视对探究活动的反思,改变评价方式,从而促进了学生思文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探究 调控 提高 实效
著名教育家哈斯特说“教育一旦被看作是一种探究式的活动,就会产生一些重大的改变。教育的中心将转向学生的学习,而教学的任务则变成如何去支持探究活动的开展”。科学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其内容,因为学习科学的过程正是学生构建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的过程,理解了过程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方法,实现自主地获取科学知识。教师只有给学生机会去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认识科学方法和科学过程,才能达到真正构建的目的。科学探究正是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因为探究过程中师生要一起就科学现象的根本原因提 出猜想和假设,再一起收集数据、设计实验以验证这些假设,最终师生共同构建起他们的理论和模型来解释问题中的这些现象。
一、存在的现实问题
观察目前的科学教学,探究式学习已得到很多教师的认同,并且在实际教学中也教多地采用了这种学习方式,但在实际操作时却存在着“低效”现象:
(一)科学探究课上常常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
(二)科学探究活动中变量过多,孩子们注意力分散,忽略了探究主题的现象。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使得学生在探究中犹如脱缰的野马,漫无目的,直至失去研究的方向学生在热热闹闹的活动结束以后,头脑依然是一片空白,在这样的探究中学生也只会是一无所获,他们在知识和能力上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即“活动有余、思文不足”的现象。
(三)探究活动被少数所谓优等生垄断,而多数学生得不到发展的现象等等,这些都使科学探究活动低效。
(四)有些探究从表面看似乎丰富多彩,可是对于学生思文发展上产生的作用却是不那么明显。只是一种操作性的活动,是一种技能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种思文碰撞发展的过程,使得学生经历的探究过程并不像科学家经历的研究过程那样具有挑战性。面对这些现象,有必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调控,发挥教师在其间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探究的实效,实现探究的价值。
二、探究活动各环节的调控策略
为了实现对学生探究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实现探究过程的最优化,形成探究过程合理的实施模式,设想可以将探究过程进行分解,将整个过程分解成几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从局部到整体,实现对整个探究过程的调控。
(一)提出问题环节中的调控
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有效的调动学生积极、大胆地运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脑子”想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明示问题,不断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是成功的实施科学探究的重要保证。
1、营造积极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科学型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问题则是创造性思文的表现。要提出问题,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依赖于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创设问题情景:
(1)激发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实或现象。亦即让他们遇到关于这些事实的日常观念与科学事实之间的矛盾。例如:同学们已拥有这样的知识概念,钢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工7—8倍,按阿基米德定律,任何不含气孔的钢体定会沉入水底。但钢铁造成的轮船却浮在水面上,船为何不沉底?
(2)让学生面临要加以理论解释的现象或事实。
例如: 1981年6月9日,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巴拿马散装货轮“塞尼克斯号”满载着炼钢用的半成品——多孔铁粒,驶进印度东海岸的文沙卡帕特南港口。人们打开船舱准备卸货,突然,一股灼人的热浪从舱内冲出,仔细一看,发现部分铁粒正在燃烧。船长见次情景,赶忙把部分东西卸下后将船拖到远离港口的印度洋面上。结果船舱里的数千吨铁粒整整烧了一个月,直到将这艘船烧穿沉没为止。经过调查发现,在这起事故中没有任何人为的操作在起作用。
(3)引导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时产生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之前,给学生布置如下的家庭作业:给定材料,让每个学习小组学生用两只量筒分别取50ML的酒精和水,然后将其混合,读取量筒的读数,结果读数并没有符合“1+1=2”的原则,在这些认知冲突中学生有了探究的方向和问题。
2、问题情景创设的原则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宜用来进行课内探究的,所以创设的问题情景它应该是能让学生提出的问题能符合下列原则:
(1)问题必须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要从学生需要获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出发来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2)问题应该是实际的,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寻找问题,探究学生生活经历中所熟悉的问题,能够在学生的经验世界中产生共鸣,并使学生认识到探究的价值,激发探究的欲望。
(3)问题应该有适当的复杂性和难度,太简单的问题,学生无须探究就能回答,太难的问题,学生会认为高深莫测,解决问题简直望尘莫及,从而彻底丧失探究的信心,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宜把握在“最近发展区”。
(4)问题应是学生内心需要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产生内驱力。
(5)问题是具体清晰的,而不是抽象模糊的。
(二)建立假设或猜想环节的调控
探究过程的优化,取决于认识信息的产生、组合,取决于信息道的畅通和信息传输与接受过程的稳定平衡;同时控制论认为:信息的输入与效果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信息的输入愈多,效果未必愈好,只有当输入恰到好处时,才会产生最佳效果。
1、围绕问题,回忆和搜索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假设或猜测
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面对要解决的问题,正确及时地搜索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利用已经掌握的这些信息和对问题的理解方式,对问题的结果进行猜测,提出假设。对问题进行假设,这其中主要是理性因素的作用,但也有许多非理性成分的参与,而且相对来说,后者更可以促进创造性思文产生。所以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时,如产生某些直觉指引为正确但又有些不符合逻辑的行为时,教师不要全部否定,可以适当的引导其进行尝试,因为它也许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
2、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假设或猜测
不能凭空想象、随意地提出假设或猜想。没有根据的假设或猜想,只能导致科学探究的失败。因此,教师调控学生把贮存状态的信息提取。并进行加工整合,经同化和顺应后,对问题进行猜测,并提出假设。
(三)设计探究方案环节的调控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