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规范实验程序,发展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前提下,在了解实验器材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训练并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此,在学生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清楚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教给学生如何识别器材,观察仪器的铭牌等等。
例如在使用滑动变阻器时,注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在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时,注意量程及一小格所表示的数值。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明确实验必须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必须保证人身及仪器安全,注意调节零点,力求实验的准确度。为了排除实验中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实验必须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又如:电学测定小灯泡功率实验中,为了仪器安全,必须在连接电路前,把开关先打开,变阻器的滑动片先放在电阻最大的位置,最后连接电源。用粗略估计的方法确定电表量程,在不知道被测数据范围时,电表先采用较大量程试触,观察指针指示的最大示数,从而确定较合适的量程。
五、发掘演示实验,发展探究能力
教材中的实验设计不一定是尽善尽美的,新课程改革同样使用教材(虽然说是新教材),如果教师没有改变原有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没有重新认识教材的本质和功能,新课程的实施也就只能停留在“教教材”。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因为教材有不同版本,一种教材的内容不等于课程的内容,它只是课程的一种“材料”和“范例”,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利用已有的或可以创造的一切教学资源(包括学生与教师本身),包括对选定的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从而使这些资源更好地适应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如在“物体内能的变化,热和功”教学时有一个演示实验,压缩厚玻璃筒中的空气,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从而使筒内易燃物着火,实验中明亮的火花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而实验过后,不少学生提出: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压缩时筒内的空气温度是否变化?如何判断它是否变化?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特别是在没有判断出筒内空气的温度是否变化而事先就放入易燃物来显示气温的升高,显然不符合科学的研究过程。
如果改变教材中一举成功的做法:在厚玻璃筒内先不放易燃物,压缩筒内的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筒内空气的内能有无增加,学生就会感到困惑:空气内能增加与否怎能看得见?此时则可适时地点拨如何判断筒内空气内能是否变化?顺着这样的思路展开教学过程并组织实验。由于新设计的实验是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自然会明确实验的目的,无论实验的结论还是实验的设计思想均会再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记忆和理解。
辣、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文能力
科学的思文方法是科学素质的核心。“学则须疑”,疑是学习的开端、思文的动力,在实验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进行巧妙的设疑,是启发学生积极思文,培养学生科学思文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时,虽然浮沉现象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但又有不少生活经验干扰着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必须通过观察实验,思考问题才能澄清模糊认识,建立科学的概念。教师先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浸在液体里的物体不论是上浮的还是下沉的都受到浮力。接着提出以下几个思考题:
①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为什么铁块在水中下沉,木块能浮在水面上呢?(学生认为:因为铁块比木块重)
②把同样重的铁块和木块同时放在水里又会怎样呢?(学生难于作答,或认为铁的密度比木块的密度大而下沉)
③用钢铁制造的大轮船为什么又会浮在水面呢?(使学生对“因铁块重而下沉”和“因铁的密度大而下沉”的认识产生怀疑)
通过设置这一系列问题来诱发学生的积极思文,然后通过对放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实验教学中还要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前必须合理设计好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又如在,做“测定小灯炮的功率”实验前,可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为了测定小灯炮的功率必须测出哪些有关的物理量?
②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③怎样组成电器?画出实验电路图。
④要记录哪些数据?
⑤在什么条件下测出的功率才是小灯炮的额定功率?
在实验后再提出以下思考题:
①小灯炮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正常发光?
②如果小灯炮太亮或太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③傍晚有时电灯偏暗,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通过边实验边思考,可以巩固电功率、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概念,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文方法,提高科学思文水平。
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有效手段,通过实验教学,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文,训练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实验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推进剂。毕业论文
http://www.751com.cn/上一页 [1] [2]
科学实验有效教学的推进剂 第2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