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正文

实验探究教学法在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第2页

更新时间:2011-6-9:  来源:毕业论文

(一)科学的基本概念
哲学认为: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高级形式。科学概念是科学知识的基本元素,是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形成科学概念是深刻认识自然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也是领会自然规律的基础。科学概念学习是科学教学的关键。研究表明,概念的形成是一种发现学习。而通过实验探究可以提供生动的实验过程,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提高学生对概念的感性认识。如对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稀浓这两个概念,许多学生就很容易混淆,从而在学习中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通过下面的几步实验探究则能加强对上述概念的理解。
1. 取A、B、C、D四个一样的一次性纸杯,分别倒入等质量凉开水各100毫升。
2. 往A杯里加入10克食盐,往B杯里加入50克食盐,往C杯里加入50克蔗糖,往D杯里加入100克蔗糖,并分别用筷子搅拌。
3. 组织学生观察四杯中食盐的溶解情况,发现A杯中食盐全部“消失”,而B杯中无论怎样搅拌均还有食盐剩余在杯底,C杯和D杯里的蔗糖在搅拌后均全部“消失”。
4. 请学生分别比较A杯和B杯盐水的咸度及C杯和D杯糖水的甜度,发现B杯更咸,D杯更甜。
上面的实验较为直观地显现了溶液的饱和与否及稀浓的关系,从而使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后认识到:溶液是否饱和以在这个温度下定量的溶剂里能否再溶解溶质为标准,而稀浓则是以溶液里溶解的溶质的多少为标准,饱和溶液可能是浓的也可能是稀的溶液,同样浓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当然实验结果本身并不会自发地出现概念的本质特征,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获得的事实、现象进行思考、辨认和总结,通过思文加工和科学抽象,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二)科学的基本规律
科学规律(包括定律、公式、原理和法则等)是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反映。科学规律也是科学知识基本元素,有着更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规律性。形成规律是一个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十分复杂的发现学习过程。通过实验探究方法可创设实验情景,呈现感性材料,阐明规律形成的过程,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在介绍实验装置后,让学生把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使小车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木板表面开始运动时的初速度相同,然后观察小车在三种表面上的运动情况。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后可得出:在小车运动方向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再介绍历史上科学家对此问题的研究结果和用外推法分析,逐步得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样学生对该规律的建立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过程。当学生认识了这一规律后,再由学生来解释“为什么下雨天气更应该限速行驶汽车?”这一类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和规律应用就使学生对规律的理解更加透彻。
(三)与科学相关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
学生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每天都会遇到与科学相关的现实问题与实际现象,诸如日用品、营养、卫生保健、医疗等生活领域的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各种污染等环境问题;生物燃料、清洁能源、水资源危机等能源与资源问题;超导、磁悬浮、晶体管、纳米材料、太阳能电池等新技术、新产品……。在教学中多让这些学生十分熟悉、丰富多彩的来自生活与生产的实际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学生就会感到亲切,感到科学与它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意识到科学在现代科技及至将来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会激发起他们求知的主动性,进而产生思考与解答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动手实践与探究,处理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将来走入社会储存能量。

四、科学教学中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一)教师要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能力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有一种惰性,觉得有些实验比较简单而没有太大的意义而不做,觉得有些实验比较麻烦而不愿做,实际上都是我们脑子里的一些基本观念在作怪。在理科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重新审视和深刻认识实验探究教学的多重教育教学功能,树立“以实验为基础“的理科教学观,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活动。
教师要加强自身对现代教学理论知识和不断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真正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学习活动,提高他们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综合素质,而不是在各种公开课时才设计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来“秀”一下,或者平常会组织一些探究活动,但都是形式高于内容,缺少新意,为探究而探究,这样的探究是没有意义的。
(二)优化探究实验内容和结构
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探究实验的数量,特别是学生实验或师生协作实验,包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一些教师的演示实验交给学生来做,以增加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增大探索性实验的比例;增设一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趣味性实验,家庭小实验和小制作,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布置课外实验方案的设计,增加制作型实验和课题研究型实验,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爱好特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我在教学“物体沉浮条件”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组织了自己所教两个班级内的学生展开“如何使乒乓球悬浮在水中?”的趣味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生高涨,通过实验他们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也更加透彻。
另外,在组织学生展开探究前,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探究能力,对将要开展的探究作出深入、细致的布置和安排,否则将会导致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混乱。我在实施《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这一节的教学时,在引入课题后,我引导学生从“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的角度来思考“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这个问题,然后给学生布置探究任务:他们手中的小磁针具有什么性质才使其具有指方向的功能?由于我并没有对如何探究作出细致的安排,在接下来的几分钟教学时间里,有的小组对他们桌上的实验器材运用较好,基本能根据探究任务作出有效的探究,而有的小组则基本上是在处于混乱的状态中,甚至到底从哪一步开始也不知道,最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自然是各不相同。从这个探究的失败中我认识到了交待探究任务一定要细,开放得有度才能保证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三)开放实验室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在动手能力、实验操作技能等方面固有的差异,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实验探究学习中,许多实验误差较大甚至不能顺利完成,导致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好,某些实验操作方法掌握不扎实;还有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平常的教学中就经常会有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设想,可苦于没有充足的实验条件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的教学资源,争取实验室教师的帮助和配合,每学期适时安排一定的时间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内容,重新回到实验室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教师再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确保实验能安全顺利地完成。我在完成了《观察生物》的课堂教学后,就特地从生物实验室借了两台显微镜和一系列的永久装片,每个教学班里放置一台,交由科代表进行保管。在课余时间由学生自由借用,一方面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直接操作显微镜,提高显微镜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他们也还能自己制作一些他们想观察的临时装片,满足了他们的探究愿望。到学期末将显微镜收回时,不仅显微镜完好无损,而且学生的显微镜操作水平明显提高。

由于自身理论水平的不足、现实的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等原因,笔者在实践这一教学方法时也碰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但我相信,通过我们科学老师不断的努力和突破,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在科学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教学方法也一定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中学科学教育》,陈志伟、贾秀英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
3.《中外理科实验教学比较与思考》

上一页  [1] [2] 

实验探究教学法在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第2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751com.cn 辣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