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科学复习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椒江二中 郑玉春【摘要】 目前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的理念仅仅在新授课教学环节中得到渗透,而往往忽略了在复习课中的体现。复习课授课质量、方法如何对于学生系统地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影响很大。笔者认为在重视新授课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的同时,在复习课教学中也要渗透新课程理念,效果事半功倍。
【关键词】 新课程 科学 复习教学 思考
课程改革是创新和继承并存的过程,课程理念的创新来自于实践,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在推进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许多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新授课教学如何渗透新课程理念来展开的,而对复习课的研究却比较疏忽。笔者认为:通过复习,突出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自觉整理知识,回顾、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方法和策略。复习课对于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加强探究。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复习课教学的几点体会:复习课除了帮助学生复现知识、精选习题外,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习方法的引领、系统地梳理学科知识呈现网络化、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考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应用意识
在中学生的日常生活词汇当中,科学似乎是一个中性的名词。它的重要性比不上语文、数学,更不必提“黄袍加身”的外语了,但又比其他的“艺术类”科目要好一点。这种观点的流行与学生平时很少涉及实际建模问题、应用意识不强、忽略了科学与实际的联系等因素有关。
那么,在复习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应用意识呢?
第一,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提出问题,根据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组织与描述科学问题。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引出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应用意识。如在复习“磁体的基本性质”(南北性、铁磁性、磁性强弱不均性、同名相斥、异名相吸性)时,分别由学生列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各种性质的具体应用(如磁悬浮列车的使用等),这样既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标,又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触手可及,而且具有为人类造福的使用价值,是他们学习的目的。
第二,对于科学知识的应用,不能简单地视为只是加深对它的理解和掌握,而要站在科学应用的高度来认识。其着眼点应是对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和作用的分析。如复习“自然界中碳循环”后,提出:事实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增加(即温室效应),其原因是什么?针对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产生与消耗,学生回答:产生多而消耗少。简短几个字,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课堂精彩,而且自然回答了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及防治的方法。
第三,应把符号、模型等科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学表示方法以及各种语言形式之间转释的教学放在重要位置。要从整体上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对学生进行正规与科学的、有计划与有针对性的、较扎实与持久的训练。如在复习“家庭电路”时,要求学生回家测定电冰箱的电功率,不同学生利用的实验原理都是P=W/t,测量方法和实验数据都正确,但结果却大相径庭。面对这种困惑,要求学生回家再测定电水壶的电功率,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实践,学生很快找到问题所在的要害,原来电冰箱是间断性工作的,在测定电冰箱的电功率时,要让压缩机一直工作着。
所以,在科学复习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科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科学是有用的,我要学科学,我要用科学,我能用科学。
思考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动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把复习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或呈现方式表达出来,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加复习的兴趣,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复习的效果。
例如“二氧化碳”的复习课,以品故事引入:从前有一个农夫,养了一只小狗和他相依为命。一天,农夫带着小狗一起去田里劳作。他背着锄头,悠闲地叼着烟斗,带着活蹦乱跳的小狗上路了。途中经过一低洼地段时,原本活蹦乱跳的小狗是越走越没劲,最后把舌头吐得长长的,趴在地上走不动了。于是农夫弯腰去摸摸小狗,想拖它走,可是发现小狗喘得好厉害,这时农夫也觉得自己呼吸有点不顺畅,吸了一下烟,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烟灭了;等他抱起小狗直起身后,很快觉得没事了,小狗也慢慢恢复过来了。“同学们,请你用你所知道的化学知识解释这个故事里所发生的现象”,一说完,学生马上很热闹地跟组员讨论分析起来。1分钟后,我请了几个小组代表分析,学生们总结了以下几个现象和原因:①小狗从活蹦乱跳到趴在地上不动是因为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而农夫这时不会呼吸困难,小狗却会,是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都沉在下面了,所以农夫抱起小狗直起身后都很快恢复了。②农夫的烟灭了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这样结合具体实际情景,换一种形式讲述二氧化碳的性质,不仅引出了复习课的课题,还增加了课堂的凝聚力和趣味性,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