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范文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法律论文英语论文教学论文医学论文农学论文艺术论文行政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安全
您现在的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正文

初中科学论文古诗词中的科学知识偶拾

更新时间:2011-7-2:  来源:毕业论文

初中科学论文古诗词中的科学知识偶拾
温岭市箬横镇中  毛斌国
【内容摘要】中国是一个诗的王国,浩瀚的诗词海洋浓缩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精华。滚滚红尘,大千世界,山山水水都充满着诗情画意,也都有着科学灵气,文人们在用感性的笔触记录下眼中山水风雨的同时,也向世人传递着一种理性的光芒。有很多诗词反映了一定的自然规律和科学道理,艺术和科学融合一体,相互生辉。
【关键词】诗词  光学原理  参照系原理  物候原理  物质循环原理

“大家快来说说这道题该怎么选?我和学生意见不一。”同事一进门就嚷。“什么题,让组长也为难了?”我们打趣道,同时都围了上去,只见讲义中有这么一道题:“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的是一种________(天气/气候)变化现象。”“应该是气候变化吧,梨花盛开不是一个时间段内的事嘛。”我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有道理,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有同事附和。还没有等我将“就是气候变化了”的“豪言”说出口,旁边的妻——她是教语文的——笑道:“这句诗不是描写春天景象的,而是描写冬日雪花的千古名句,讲的是北国严寒,一夜之间白雪皑皑,玉树琼枝远远看去就好像是梨花满树。它描述的应该是一种天气变化。”我不禁汗颜,同组的同事也说:“看来科学老师也得学点文学知识了。”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叶永烈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席话:“中国是诗的国度。多少年来,多少诗人‘各领风骚数百年’,写下多少长诗短句。然而,人们习惯地只从文学的角度审诗、选诗、注诗、评诗。其实,诗中也有科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诗、选诗、注诗、评诗。”我认为,在知识日益整合的今日,此话无论是对语文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学科的老师,还是对理工科的老师来说,都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经过了上次的教训,我开始留意起古诗以及古诗中的相关科学知识。因为家中有三位语文老师,所以在读诗方面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发现,自然科学领域光学原理、参照系原理以及物候原理等都能在古诗词中找到影子。
一、“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诗词中的光学原理。
光是地球生命的来源之一,是人类生活的依据。人类对光的研究,最初主要是试图回答“人怎么能看见周围的物体?”之类问题。约在公元前400多年(先秦的代),中国的《墨经》中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学知识。我国诗词中有一些写景无耻悲鄙下流的网"学,网总是抄辣,文-论'文.网状物方面的题材,由于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因而许多作品中生动地再现和应用了光学知识原理。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本词从色彩角度形象地为人们描绘出了江南春景的迷人之处,这“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绝非诗人的夸张遐想之作,而是有着科学依据的事实写照。清晨大气层中的雾气较重,其中波长较长的红光衍射能力最强,故穿过雾区进入人眼的成份相对其他色光要来得多许多,因此在早晨看到太阳是红彤彤的。当旭日冉冉升起,它发出的霞光照在江面上,将江水浪花映照得“红胜火”。而在可见光中,人对绿光的视觉最为敏感,绿光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当“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两岸青山披绿,空中蓝天白云,它们倒映在风平浪静的水里,自然是绿更浓,天更蓝。
再看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首诗中也是蕴涵着光学知识的。“残阳铺水中”是由于光的反射、镜面成像而形成的。由于红光的波长较长,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使晚霞呈红色,故有“半江红”的美景。“露似珍珠”说明露珠呈球形且晶莹透亮,那是因为光发生了全反射的缘故。“月似弓”则是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除此之外,储光羲的“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涉及了光的折射、视深问题,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包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等知识,而孟浩然的“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不仅记录了“虹”这一自然现象,还揭示了产生“虹”的两个条件:光和小水珠。这样的例子在古诗中还可以找到一些,看来真是“光”照万代。
二、“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诗词中的参照系原理。
身处在地球上的我们,无时无刻都随着地球的自转,处于运动状态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固定的某一参照物而言。所谓参照物,是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而被选作参考的物体或物体系。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系的位置在变化,则表明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系在运动;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系的位置不变,则表明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系是静止的。
我国古代敦煌古曲中有这样一首诗:
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在这首诗中,诗人对山的运动状态的描述并不一致,是诗人写错了吗?非也。由于运动的相对性,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我们有选择参照物的必要性,而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就不同。山动,是以行驶的船为参照物,那远处的景物即向后退去了,船中之人就有了“看山恰似走来迎”的感觉。“山不动”则是改以河岸为参照物了。
这一原理在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道中》一诗中也有着鲜明的痕迹:
飞花两岸照晚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1925

[1] [2] 下一页

初中科学论文古诗词中的科学知识偶拾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
设为首页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751com.cn 辣文论文网 严禁转载
如果本毕业论文网损害了您的利益或者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