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外向性问题行为主要包括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作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以及故意顶撞班干部或教师、破坏课堂规则的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等等。内向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等注意涣散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不与同学交往等退缩行为,胡涂乱写、抄袭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2]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不仅要根据行为的外部表现判断和控制外向性问题行为,对内向性问题行为也要认真防范,及时干预。
二、小学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小学生在课堂上毕业论文
http://www.751com.cn/ 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必然性,我们所做的除控制问题的进一步恶化,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大限度地避免课堂问题行为发生。
(一)心理因素
1、小学生的心理因素
在小学阶段,课堂问题行为是广泛存在的。小学生的行为极易受心理影响,在各种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有些学生逐渐表现出不合规范的课堂问题行为。造成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需要表现出了学生成长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当他们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通过各种问题行为达到心理平衡。
有学者指出,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认知需要不平衡以及情感需要不满足造成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常常自行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某些成绩差的学生则会自暴自弃,有的就干扰其他学生的学习。而对于某些希望成功和乐于表现的学生来说,一旦他们学习成绩不如其他人,也没有多才多艺,没有得到期许的赞同和表扬的时候,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并直接转化为课堂问题行为。对于那些被教师忽略的学生,也会把消极的情绪带到课堂。[3]在小学课堂上,某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常常不遵守课堂纪律,干扰课堂教学。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发现自己无法从学习或竞赛中获得教师和同学的承认时,常以问题行为来寻求教师和同学的注意,争得自己在班级集体中的位置。
当小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各种消极的心理因素,通过各种方式自我安慰 、自我发泄,寻求内心的平衡而这些方式常是问题行为。
(2)学生认知的差异原文请+QQ3249.114辣'文,论'文'网
易于冲动和过分沉默的孩子在课堂中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行为。易于冲动的孩子更容易引发另人头疼的课堂纪律问题,而课堂表现沉默,凡事反复斟酌的孩子课堂表现不积极,同样会给老师带来教学压力。冲动的孩子会不顾一切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干扰同学的学习;而沉思的孩子往往考虑太多,可能缺乏创新,课堂表现比较呆板,与冲动的孩子存在明显的区别。这样容易使课堂失去协调,冲动的孩子表现过于积极,沉默的孩子表现呆板,为课堂问题行为留下隐患。
(3)遭遇挫折
当小学生没有实现教师与家长的期望和要求或人际关系处理不和谐时,会形成内心的挫折感。挫折容易使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引起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并通过这种不良的心理因素引发课堂问题行为。
教师提出的各种要求常常只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而有一部分学生将面临挫折的威胁。如果学生把挫折的原因归于外部,就可能会产生外向性的攻击型问题行为;若把挫折的原因归于内部,则可能产生内向性的退缩型问题行为。[4]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发展尚未完善。当小学生面临挫折时,常会不知所措,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表现为焦虑不安。当这种情绪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学生会表现出课堂问题行为。
2、教师的心理因素
教师的不良心理因素容易导致教师本身的问题行为,这种问题行为一旦在小学生面前表现出来,就会对其造成严重误导,为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留下隐患。
(1)以压制学生来把握威信
在小学课堂中,教师常会通过压制学生来建立威信,但是教师压制学生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和厌恶。学生不堪重负,就会无心学习,并在课堂上制造问题行为。学生的问题行为会影响教学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发展,并没有实现教师的管理威信。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探究 第2页下载如图片无法显示或论文不完整,请联系qq7520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