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开始先写短文,以后再写长文。发表不发表,不是多么重要,重要的是一种历练,一种积累,最后都会有用处的。
8.写了不妨先放一放,然后再看看,并且请别人也看看。为什么要这样?写文章就像生小宝宝一样,刚生下来的小宝宝,自己怎么看怎么顺眼,有毛病自己看不出来,冷却一段时间,再看就看出来了。十年磨一剑,好文章也是千锤百炼打磨出来的。一挥而就,就是佳作,谁见过有几个?我的《鲁迅性格中的“人味”》一文从初稿7千字到定稿1万2千字跨越了4年,《文化选择与民族精神》则从酝酿到下笔成文经过了5年!
9.遵命之作,也能出佳作。过去,我总认为只有自发的、激情喷涌、不吐不快才会写出好作品,其实,并不尽然。人总是有惰性的,真正属于自愿写的有多少?很少很少。大部分人都是被迫才写的,或者为了评职称,或者有了新的见解不吐不快,或者为了与他人商榷,等等,不一而足。2003年第2期《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选我作 “封面人物”,刚开始,我看前面配发的都是理论文章,就也写了一篇理论文章《对自己民族的语言负责》,编辑通知我现在已改成自叙体的文章,只好又写了《与书相伴而行》;我的散文《心仪白桦》,更是遵命之作,2000年西部大开发热时上海一家杂志来新疆时约我写的。
10.怎样投稿容易被采用,投稿应该注意的问题。
常有老师投稿屡屡不被采用,十分苦恼,总认为是自己名气不够大,不认识编辑部的人造成的。这些因素不能说绝对没有,但肯定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是稿件质量问题,一是不合乎刊物或栏目的要求。
稿件的质量问题,最重要的是具有独创性,即不可替代性,这样的稿子采用的可能性就大了。投稿的人还要研究刊物的性质、刊物的读者对象,通常发表什么样的文章,在上面发表文章的作者通常都是什么人;如果给某一个栏目投稿,就要研究这个栏目,栏目叫什么名目,读者对象是谁,这个栏目是每期都有,还是几期出一次,每一期这个栏目占几个页码,发几篇文章,发过什么文章,文章多长,有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比如上海《中文自修》的“议论纵横”、“阅读方阵”,《语文学习》的“教学艺术”,郑州《中学生阅读》高中版的“传世古文读片”,这些栏目都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你一定要照它的套路去走。不注意刊物的性质,不研究栏目的要求,一厢情愿地自顾自地写稿投稿,当然命中率很低了。 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还有,现在的编辑,处理稿件多是能用则用,需要经过许多修改才能用的稿件,一般不用。他们认为他们没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不像过去的编辑,以发现和扶持作者为己任,对稿件反复修改,使之能用。另外,编辑喜欢看电脑打印稿,最好是发电子邮件,不喜欢手写稿件,尤其是字迹潦草的稿件。
可以这么说,只要稿件质量好,又符合刊物的要求,包括篇幅字数等,被采用的可能性就大。至于是不是名人,有没有熟人,关系都不是很大。北京的《读书》是有名的高雅杂志,用稿极严,我批评《现代汉语词典》的文章寄去,刚一个月就登出来了,我不是名人,里面也没有熟人。同样,我给《语文报》《语文教学通讯》《中学生阅读》《新疆日报》等寄稿也是一样。我认识的一位同行,他的亲戚在《新疆日报》当编辑,他到现在也没有在《新疆日报》发表一篇文章。可见光有熟人还不行。不要怕退稿,不要为寄了稿人家不理不睬生气,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写了许多稿子虽未发表,但修练了语言,这是一种重要的积累,是日后的一笔财富。我的经历说明,自己任何时期读过的书,写过的文章,都是一种历练,一种积累,没有白读白写的,都在后来发挥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