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透视现状,提出问题
1.情景的创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提起情景,许多老师就和多媒体课件结合起来。似乎情景是多媒体的代名词。好多的情景是脱离实际的卡通形象,通话故事,有些课件看上去绚丽多彩,但并没有实际的实用价值,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成为学生思文的干扰因素,产生负面影响。如有些老师在上课前这样创设情景: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聪明勇敢的蓝猫。(课件上的蓝猫在不停地闪烁)请你们好好表现,蓝猫就会去你家做客。课件上不停闪烁的蓝猫卡通形象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学生想入非非无暇顾及数学问题。
2.情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景的创设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教师追求时尚,追求形式,实际上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创设情景。
为什么要创设情景?(1):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的本能。创设情景就是利用这一点,通过学习个体对客观事物作出主动反应,。当知识储备不能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时,会产生一种不和谐、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以及急需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也就是说情景促使学习个体产生认知冲突,产生空困惑、矛盾等情绪体验。(2):教学情景对儿童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文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景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景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既”情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的意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特别是解决问题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上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理想的情景创始出来了,教学活动就成功了一半.。
二、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什么样的情景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平移和旋转》时,由于旋转是新教材所独有的内容,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活中找到数学,使学生不在感到数学是抽象的,而能用心的体会数学的美。所以在讲本节课之前为学生布置一个作业是认真寻找生活中旋转的模型。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这一环节中来,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个课前和课堂连续的过程,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所学的知识联系是学好数学的根本途径,同时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
2.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如讲“垂径定理”的时候,教师说: 过圆心; 平分弦; 垂直弦; 平分弦所对优弧; 平分弦所对劣弧。在这五个条件中任取两个作为条件,其它三个作为结论这样说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能够得到答案。通过上述问题的辨析,不仅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增强了防御“陷阱”的经验,更主要的是能使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自觉地辨析正误,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3. 创设自我设问机会,引发探索思文
如在讲解“轴对称”这节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找到生活中利用数学轴对称知识的问题,并独立或和同伴一起解决问题,为学生创设课后进一步学习的环境。学生找到的问题较多,如:小明舅舅家的农场里面有一条小河,河的两岸有两个加工厂,舅舅经常要在这两家工厂之间来回奔波。如今舅舅要在河上建一座桥。且桥要和河岸垂直。问桥建在何处才能使两个加工厂之间的路程最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打开了思文的闸门,应该怎样做呢?学生通过“自我设想,自己探讨验证,自己得出结论”的“三自”活动,对此问题都有了认识。
4. 合理组织教材,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让生活问题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实际问题的习惯
数学教学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增加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讲解《轴对称》时我讲解了“台球桌上的数学”这一个小的活动课。来讨论一下台球桌的长和宽之比与碰撞的次数的关系的问题。
5. 善于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能清楚知识的形成过程
讲解《点线面体》这课时,我为学生演示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初步培养了学生空间想像力。
三、教师应怎样创设情景,创设情景有哪些方法
1.类比法
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生活,认知最牢靠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经常用的知识,如果教学中能和学生的这些知识做类比,那么既贴近生活,更能牢固地掌握知识。
例如:在整式同类项的教学中,对一群猪羊的图片进行分类,分类的方法:无角的是猪,有角的是羊。这基本就是一个游戏,每个同学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做到,对于部分同学,还感到新奇以至于达到情绪高涨,这时抓住时机自然的过渡到同类项的分类,分类的方法: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学生乘胜追击,很自然的应用刚刚在猪羊分类中形成的程序,先看字母,再看字母的指数。
猪羊的分类(按外部形态) 多项式的分类(按字母的系数和次数)
在二根式的加减运算中也可以做这样的比喻,实际上他们和合并同类项是一样的。这样不仅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并且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还能把数学分类的思想形象化。
2.旧中引新法
解决问题和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等有关。作为教师,如果能贴切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并适当的发展他,不仅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够深化这种结构,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且大胆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有这样一道例题:如图:在DABC中,∠ABC=50°,∠ACB=75°,点O是内心,求∠BOC的度数。
这是一道基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三角形的内心及三角形内角和等概念的理解。如果就题讲题,淡白无味,如果在解决了这问题之后,再向深处挖掘,进一步深化学生认知结构。我进一步提出了如下的问题:若∠A= °,你能用含 的代数式表示∠BOC吗?
这看上去是一小步,仅仅换上了 度,数字换成了字母,实际上却是一大步,它巩固了前面的多项式,也和函数有了联系。当问题解决了,我再紧追一问:当 等于多少时,∠BOC=130°?这就成了一个方程问题。这就充分利用了前面的问题情境。不仅巩固了知识,也发展了知识,通过习题最大的锻炼学生的思文能力和对知识的把握能力,把学生真正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3.联想法
在数学中,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让学生较多的接触,适当的总结,有利于提高。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要联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例如:在作好了这样一道题目后:线段AB的中点为C,线段AC的中点为D,若线段BD的长度为5厘米,那么线段AB的长度是多少?我再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已知∠AOB的角平分线为OC,∠AOC的角平分线为OD,若∠BOD的度数为50度,那么∠AOB的度数是多少?这两道题目的考察角度不同,但方法完全一样,对于低年级的同学学习几何问题是很好的。利用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要找出问题相似的地方,或“形似”(条件或结论一样),或“神似”(方法或解题的思路一样)。“形似”我们称之为一题多变、而“神似”我们称之多题一解。
4.建模法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是不常用的,但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关键在于模型要简单、和解决的问题联系要密切。例如:在教学扇形的面积,课题引入首先来一段《上甘岭》机枪扫射的战争场面,把同学的情绪激发出来,然后,话题一转:“同学们,假设敌人碉堡的机枪射程是100米,机枪转动的角度是120度,那么敌人机枪的控制区域是多大?”自然的引入了扇形的面积问题,必要时让学生模拟机枪扫射的动作,并画出模拟图。2457